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今年的大事喜事,许多出版社积极策划,安排了一批很有分量的重点选题,努力唱响主旋律,这种政治热情无可非议。但是,从各出版社安排的这类选题中,也反映出有的出版社对重大选题出版的一种盲目性,主要表现在:有的出版社不从自身的实际力量出发,盲目安排重大选题。据说,有的出版社、有的编辑认为,重大选题影响大,容易获奖。殊不知,所谓重大选题,要不题材重大,要不涉及重大历史问题,要不涉及重大敏感问题,要把握好这类选题谈何容易?而有的出版社不顾自己的审稿力量、编辑力量,成套出版这类书,有的一个出版社列了十几种这…  相似文献   

2.
前些时候,一位领导同志去审看由新闻单位参加主办的一项图片展览的预展,站在一幅照片前仔细观看起来。这幅照片画面上是一些参观者正在听讲解员解说和记笔记。照片的文字说明却是参观者们正在说什么什么,是一番表态的话。这位领导同志看了以后笑了起来。说,文字说明中“他们说”的那套表态的议论,是不真实的。我看他们并没有在说,而是在记。这个“他们说”,显然是你们给加上去的,是你们记者、编辑说的。这是新闻报道的任意性。你们需要人家说什么,就写人家怎么说。你们的文字报道中也常有这种毛病。这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们邢台晨报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学习晚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做法,不断改进宣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特色,报纸发行量逐年上升,人均占有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市区平均14人就有一份晨报。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报道的一般化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影响着我们前进的步子。诸如报纸上领导活动多,一般性的会议报道多,长篇讲话多;对于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等问题不敢触及。  相似文献   

4.
人是世界上最为能动的社会群体,作为个体,与周围的人和事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总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所以很难说用什么固定的模式去采写表现。也正是有了这种差异性,能让我们分辨不同的个体、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舆论导向中,正面报道中的负效应有时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成为总编辑们棘手的新课题。解决好正面报道中的负效应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有利于新闻部门在受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增强舆论宣传的社会效果。 负效应的影响 所谓负效应,就是动机与效果的不一致性,好的动机带来相反的效果。新闻报道中的负效应,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是隐形的。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形的,都不利于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闻报道中,度把握得不好,时机选择不当,内容空洞无物等因素,都会造成负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正面报道中负效应问题,在各级、各类新闻机构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新闻单位还表现得相当突出。 从受众的角度看,负效应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抵触心理,对新闻机构发布的有关新闻抱着抵触情绪,拒不接受其宣传的内容。二是逆反心理,不是顺着舆论的导向去思考问题,而是从相反的方面去审视新闻内容,得出相反的结论。三是不信任心理,对新闻的真实程度持怀疑态度,用不相信的眼光看待新闻事实。四是消极心理,对所报道的新闻漠不关心,你宣传你的,我行我素。 负效应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新闻舆论威信降低,难以发挥新闻的喉舌作用和耳目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中的负效应是指正面报道产生了消极作用甚至不良后果。有的负效应比较明显,有的负效应则是隐形的。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形的,都不利于正确舆论导向。 负效应的成因 一是忽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导致负效应。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人们把新闻事业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以致发展到“文革”期间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全国一个调的局面。那时的受众把新闻机构发布的所有的新闻,都看成是党中央的声音,不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向报社投了几篇稿件,都被退了回来。编辑说主要是材料太琐碎,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不好采用。我也知道自己写稿不得要领,但怎样才能有效的克服这个毛病呢? 于敏之 于敏之同志: 你明白自己写稿不得要领,我看主要是犯了堆砌材料的毛病,对事例不加选择,事无巨细,一味堆砌,当然写成的稿子会给人不知所云的印象。有的通讯员写稿子总觉得没啥说,提笔两三行就写不下去了,你则是提笔写不完,这两种毛病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原因基本相同,即写文章的基本功不到家,不会立意,不会确定主题,也不会选择材料和运用材料。 克服堆砌材料的毛病,办法有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我是初学写作的报道员,在跟报社编辑打交道时,常听编辑批评我的稿件说:内容不错,就是犯了就事论事的毛病。我实在不知道“就事论事”的含义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克服这个毛病,请帮助我,谢谢。报道员王泰王泰同志:你来信提出的“毛病”不仅初学写作者常犯,就是专职记者也难以完全避免。我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虽拿不出根治这种毛病的灵丹妙药,例可以谈一点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按说,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显著事实的报道,只要把事实向读者原原本本交代清楚就行了。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的新闻是讲究党性的,与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9.
(1)新闻性。首先我们所选择的人物必须具备新闻性,也就是新闻价值,可以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报道,传递给受众某种信息。(2)典型性。我们选择的人物必须是具备了时代意义的典型。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通过“这一个”,看到诸如此类的“这一群”。(3)趣味性。普通人缺乏社会名流所具有的影响力.郎平下厨房做菜可以成为一条新闻.人家也愿意看.普通人做菜,即使记者再有生花妙笔,也难以让人真正感兴趣.所以写普通人的生活,就一定要写出“趣味”来。一是“新”,人物新、事件新、观念新、做法新。写作的笔法也要新;二是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实现舆论监督,这是人们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闻反映舆论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即新闻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产生导向错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从舆论自身的特点来看,我认为是舆论的“盲目性”在作祟! 所谓舆论的“盲目性”,就是舆论在形成过程中,未经任何外部压力和强制手段,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自觉地,无选择地靠拢。人们一般认为,舆论具有倾向性、时评性、公开性、自主性四个方面的特点。这里提出舆论还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基于以下三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去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发表了安阳市政治体制改革情况的报道。报道在肯定改革方向和成绩的同时,又如实地讲明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诸如“改革以后,有些人觉得不习惯、不适应,个别部门和单位目前还有打乱仗的情况”,“市委书记和市长由于分工上的重复,有时造成  相似文献   

12.
13.
龚羽霏 《大观周刊》2012,(27):300-302
钢琴演奏是一个极强烈的自我意识过程,演奏者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现象,它包括演奏前和演奏过程中的自我内心感觉,即理性的分析、理解、综合和控制力,对音乐的感受和发自肺腑的情感及表现音乐的创造力。音乐在演奏、教学及艺术实践的不同时期所反映的心理现象已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在高师的钢琴教学中,如何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技能、技巧的训练中,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演出(或考试)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合理运用心理调控,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4.
骆赤明 《新闻知识》2002,(12):39-39
奇闻,可说是新闻中最能吸引读者的文体之一,但很多奇闻离奇古怪,并没有什么新闻价值。要对奇闻做报道,以丰富版面内容,吸引读者,很重要的一着是要透视奇闻本质,提升报道价值,以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目的。 有的新闻现象与新闻本质是一致的,但有的新闻现象却把新闻本质掩盖起来,尤其是奇闻、趣闻更是这样,其本质或意义都被其离奇、趣闻所掩埋了,要深挖才能露峥嵘。下面,就以几则奇闻做例子,谈谈如何透视其本质,做好奇闻的采、编处理。 “天价荔枝”是商业炒作,揭露本质,毁弃寄闻 7月1日,深圳、广州各大报都报道了《1颗荔枝竞拍到55.5万元》的奇闻。该文说,增城挂绿荔枝今年拍价竞卖,1号的1颗荔枝,拍卖到55.5万元。1颗荔枝怎能卖这么多钱,真是从没有的新闻,令人目瞪  相似文献   

15.
这是美国巴不勒斯—諾布勒出版公司出版的乔治·福克斯·摩特等人著的“新聞采訪論”一書中一章的摘要。  相似文献   

16.
怎样做好电视会议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视新闻节目被要求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电视会议报道的改革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怎样把会议报道写好、写新、写活,成为很多电视台时政记者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比报道中的对比,并非竖比,而是横比,即:这一个单位和那一个单位对比,这里若干单位和那里若干单位对比,这一个部门和那一个部门对比,这个人和那个人对比,这几个人和那几个人对比。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 您在1994年写了一篇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文章<黄金时代缺少什么>,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请问您当时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9.
肖渊 《声屏世界》2011,(9):36-36
采访要深入细致。记者对要采访的内容事先要心中有数,弄不明白的要向采访对象问清楚,特别是涉及到科技方面更不能一知半解。如有的记者去采访养蜂方面的内容,由于养蜂知识缺乏,又不愿认真现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