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冬香 《文教资料》2007,(12):180-181
礼仪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为使礼仪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须寻找礼仪训练和职业素质训练的最佳结合点,须将礼仪教育与规范管理、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是维系本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具有历史性、包容性、传承性、独创性、能动性。结合高校实际,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做到“六个结合”:坚持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甘孜州民族教育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制定《甘孜州民族教育条例》是确保我州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顺利落实和保障有关政策法规全面实施的需要,也是巩固和推广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坚强措施和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州”战略决策的重要途径。立法首先必须总结甘孜州民族教育发展的经验,并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还必须找出民族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尽可能地探寻法律解决的途径。立法须与国家教育法规保持法的统一性,须将上位法的规定及法律原则具体化、本地化、民族化,须有可操作性、开创性、前瞻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中学生人生观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是否具有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人生幸福和发展前景,而且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都会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主渠道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创新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理念与方法,引导中学生逐步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覃萍  林宁 《教育与职业》2006,(35):61-62
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说起采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重知识积累与技巧的培养而轻精神和理念的培养”的误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丈化教育,应该做到“两个结合”:把学习“四书五经”与学习“五四”新丈化和一些西方丈化经典相结合;把大学生的“读经”活动与潜隐性、持续性、基础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文化和艺术具有不可分割性,艺术教育始终是校园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艺术教育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丰富具体内容、完成美的教育、提供创新源泉三个方面;文章提出了通过艺术教育形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措施,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民族与地方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和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基本良好,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亟待加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关键在教育,学校要构建合理的目标体系,把民族精神的教育贯穿到各种内容体系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实践环节,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民族文化教育与外来文化教育相结合,培育富有时代感的新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支持能力薄弱、社会文化环境复杂和教育发展基础差等特殊的困境。基于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和藏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青海藏区在发展学前教育时,应将国家的指导、扶持发展与地方的自主、主动发展相结合,构建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具有地域适切性和民族适切性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各民族之间存在"民族特性"差异,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当注意其特点:对于作为教育对象的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要注意把其荣辱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对于"八荣八耻"的教育内容,要注意把其整体性和侧重点相结合;对于开展荣辱观教育的方法,要注意把普遍性、多样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扬长避短,力求实效。  相似文献   

10.
加强边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民族理想信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一元性与多元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中国道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凝聚中国力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边疆少数民族成为实现"民族梦"、"中国梦"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