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秦代之前,凤是众多民族的氏族图腾符号,人们以各种抽象符号的手法表现凤纹造型。从秦汉开始,凤纹造型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在前期凤纹艺术文化历史的积淀下厚积薄发,进入了具象写实的装饰时期。本文试图透过凤鸟纹样传统造型艺术的历史延伸,根据秦瓦当凤鸟纹样的特色,揭示秦凤纹装饰特征的演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烟雨琅琊     
很早就有一个愿望,去看看琅琊山,去看看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一座山、一个亭子、一个人的名字就这样地融为一体,世代相传,我怎能不真实地体味一下呢?去年5月初的一个雨天,终于,我来到了滁州,走近了它———琅琊山。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树,在树与树相间的青绿的山坡上,时有苍桑数百年的琅琊古榆参天而立,树的虬根从山岩之中穿出,又紧紧握住石的山体,张扬出一种浩荡的昂扬的生命气象。也许“佳木秀而繁阴”,就是对琅琊树木最为生动的概括吧。走在“蔚然而深秀”的树阴之下,雨陡然孩子般地兴奋起来,它们跳着、闹着,在无数的树叶上流成一…  相似文献   

3.
琅琊览胜     
琅琊山不高,也不奇,更不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琅琊山以文闻名。众多文人墨客的题词、赋诗、镌刻,给琅琊山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给琅琊山带来了生机和仙气。琅琊山荟萃了数不清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兴建宝应寺的琅琊山拓荒者李幼卿;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因而传诵千古的寂寞诗人韦应物;有因《悯农》诗而家喻户晓的李绅;还有王禹偁、欧阳修、曾巩、苏轼、王安石、宋濂、王阳明……  相似文献   

4.
秦台不是自然侵蚀的丘陵遗迹而是人工建造的土台遗迹,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富有传奇色彩的典型历史文化遗迹。秦台文化体系是由内容丰富的秦台诗文、神奇的秦台来历及八角井传说、道教色彩浓郁的民间故事组成的庙会文化三部分构成。秦台功能具有自然性、现实性、文化性的多重属性,秦台的自然性体现在其是风景台,从其现实性功能考虑秦台主要作为烽火信号台和望风气象台,从文化属性分析秦台是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文化台。  相似文献   

5.
琅琊榆     
王晖 《教育文汇》2007,(3):59-59
游了一趟琅琊山,我才明自在那篇极短的《醉翁亭记》中,欧阳文忠公为何对山里的林木倾注了那么多的笔墨。  相似文献   

6.
汉代瓦当     
王伟 《华章》2007,(12):59-59
瓦当是古代建筑中经常被用做屋檐口的装饰之物,尤其在西汉年间,不仅以此做装饰,更用它来显示皇家之威风,本文将通过对汉代瓦当的特点及分类,找到属于西汉时期的建筑文化及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7.
闲话瓦当     
戴斌 《江苏教育》2012,(Z1):112
提到瓦,我想大家定不陌生,很多人也会很自然联想到"秦砖汉瓦"这个词,其实瓦在中国建筑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而所谓的瓦当,就是在屋面延伸到檐头的最后一个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俗称"瓦头"。它可以保护木制椽头抵挡风吹雨淋的侵袭,也可以对屋面进行美化,因为瓦当上往往绘有精美别致的图案或文字,在造型上,主要有圆形和半圆之分,质地也有灰陶、琉璃和金属之别。我之所以爱上瓦当这房屋上小小的构件,源自一次偶然的邂逅。在高中,我曾和几个朋友在一个清凉夏日的早晨,相约爬紫金山锻炼身体,登顶后,我们依旧意犹未尽,决  相似文献   

8.
闲话瓦当     
提到瓦,我想大家定不陌生,很多人也会很自然联想到"秦砖汉瓦"这个词,其实瓦在中国建筑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而所谓的瓦当,就是在屋面延伸到檐头的最后一个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俗称"瓦头".它可以保护木制椽头抵挡风吹雨淋的侵袭,也可以对屋面进行美化,因为瓦当上往往绘有精美别致的图案或文字,在造型上,主要有圆形和半圆之分,质地也有灰陶、琉璃和金属之别.我之所以爱上瓦当这房屋上小小的构件,源自一次偶然的邂逅.  相似文献   

9.
山西晋南传说为夏后氏居住过的地方。在束水东南、中条山西北、盐池东北一带区域内,是史书所载古安邑所在地。由于《史记·封禅书》、《礼记·缁衣》、《书序》、《水经注·束水》、《水经注疏》及《史记·吴世家》等史书均有“禹都安邑”之说,因而现在的古安邑会有“禹王城”“夏王城”以及其它有关夏事的传说及地名记载。 春秋战国时,三晋之一的魏国曾在此建都。秦汉至两晋时为河东郡,历时一千多年。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发祥地之一。安邑瓦当就是在这样一块土地肥沃而历史悠久的黄土高原上孕育和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覆盖在两行板瓦沟缝上的筒瓦端头部分。瓦当具有双重用途,一是用以遮蔽屋檐,二是增加建筑物的美感。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实物瓦当时代为西周早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位于扶风县的周原遗址发现了瓦当的实物标本,不过,此时系瓦当的初期使用阶段,形制均为半瓦当,纹饰亦很简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上升,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瓦当陈较少的保留传统的半圆形外,其制作工艺、内容及表现形式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据考古资料证明,陕西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瓦当最早便是从陕西产生和发展的,汉承秦…  相似文献   

11.
正瓦当,作为古代建筑的附属构件,兼有实用性和装饰性。有文字的瓦当最早出现在西汉。自北宋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汉瓦当上的文字艺术,撰文考述。至清嘉以降,越来越多的学者、书法家对瓦当投入了更多的兴趣,并从汉瓦当文字中汲取营养。近年来,汉瓦当的书法艺术引起了更多人的喜爱,一些专题性的文博机构和民间收藏家收了不少瓦当实物其中不乏艺术性、文献性、文物性价值很高的珍品。  相似文献   

12.
13.
<正>【作品概况】《琅琊刻石》又名《琅琊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为始皇东巡第三刻,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李斯小篆。宋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即现存的琅琊台刻石,13行计86字。残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琅琊刻石》是仅存的秦刻原石,为小篆第一代表作。书法接近石鼓文,雄浑秀丽,庄重典  相似文献   

14.
瓦当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常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张家花园的瓦当以植物纹、几何纹、抽象纹为主,纹样图案寓意吉祥,当面图案简洁、对称、抽象,体现出清末滇南地区建筑的古朴与典雅,也反映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房屋自古以来多为土木建筑,用材除木料外,主要是用土烧制的砖和瓦。木材易朽,二、三千年前的建筑物能保存下来的遗物,除少量木构残件外,唯有砖瓦。砖瓦的创用,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墙壁多用版筑,砖的出现,对保护和美化建筑物,就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瓦当是筒瓦之头,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带瓦当的筒瓦,只用在每行筒瓦的最下端。其作用是蔽护橼  相似文献   

16.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因政治和地域的原因而迥然不同,琅琊王氏在南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两晋之际,王导等人引玄风南下,将先进的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齐、梁时期,王肃、王褒先后入北,将南方的典章制度和文学艺术转输到北方,推动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门阀政治是东晋一朝的特色,在迭相秉政的王(琅琊)、庾、桓、谢、王(太原)五族中,琅琊王氏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影响极为显著,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8.
<正>琅琊这个词听来高雅且神秘,那么琅琊是个什么东东呢?简单而言,琅琊就是个地名,古代写作"琅邪",亦作"琅玡",主要指今山东东南沿海地区。不过,这个地名很不简单,怎么个不简单法儿呢?第一个不简单,琅琊这个地名十分古老。琅琊最初指琅琊山,据说是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距今已经3000多年了。第二个不简单,以"琅琊"做地名的地方非常多,不单有琅琊山,还有琅琊台、  相似文献   

19.
瓦当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既是绘画、工艺、雕刻相结合的产物,又是实用与美术相结合的艺术,在一些古建筑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它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同时还是研究我国书法、篆刻、绘画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瓦当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既是绘画、工艺、雕刻相结合的产物,又是实用与美术相结合的艺术,在一些古建筑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它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同时还是研究我国书法、篆刻、绘画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