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您好!我是《中国少年报》记者."在全国两会采访期间,这是笔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今年跑全国两会,和许多同行一起见证了大历史,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产生、修改宪法……但最体现使命感的,还是作为一名少儿媒体记者,为孩子说话.  相似文献   

2.
这或许是一个让人惊悚的新闻。但为什么在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媒体报道中被视为是民工愚昧鲁莽之举?为什么在有的新闻报道中看不见这是一个充满着农民工辛酸血泪的故事?当著名的《南方周末》报道《“农民工千里扛尸”背后的辛酸故事》并发出对社会和公众道德良心的追问时,作为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媒体,或许也应该反省和自责我们的新闻职业良知。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世界报业协会发表的《2005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2005年全世界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实现了双增长;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70%在亚洲,而且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7份在日本(其中《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中日新闻》排在前五名,《产经新闻》、《东京体育报》分别位列第七位和第十位);每1000名成年人中就有634人每天都购买报纸。日本报业为什么单份报纸的销量那么大?为什么会在一个国土面积不大的国家,竟有一批大发行量的报纸群?一、日本国民的同质化使得报业市场整齐单一。近几…  相似文献   

4.
曹旭 《青年记者》2009,(14):21-22
在二十多年的编辑工作中,笔者由于职业习惯,对错别字有一种特殊的敏感。笔者供职的山东教育社主办的《现代教育导报》连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报纸、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免检报纸,原因是:编校质量高,差错率低。  相似文献   

5.
优秀共产党员、女工程师华怡的先进事迹在报上报道后,《上海科技报》曾收到很多读者来信。信中向编辑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从罗健夫、蒋筑英到栾茀、华怡,为什么总是在这些先进人物去世之后,报纸才报道他们的事迹?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先进思想,为什么生前没能得到肯定和赞扬?”笔者在采访  相似文献   

6.
“梦里依稀救命人,一十六载寻恩路”,这是《辽沈晚报》副总编马为同志为大连女孩寻恩首次报道修改确定的标题,一个普通的寻恩报道,为什么会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一个普通的寻恩报道,怎样转化为寻找真情、知恩图报的策划活动?一个不一般的故事2月5日早上,《辽沈晚报》特派大连记者刘红涛在网上搜索,在大连当地的一个论坛里看到了一则题为《寻16年前救命恩人宁忠良、杨学军》的帖子。记者感到十分好奇:为何过了十多年才想起要寻找救命恩人,神秘的寻找者是谁?帖子背后是怎样一个离奇故事?出于职业的敏感,记者立即与发帖人取得了联系。经过简…  相似文献   

7.
发行量曾经达到1000万份的中国第一大报,偏偏是一张小报:叫《中国少年报》。 《中国少年报》有一位人们很熟悉的“人物”——动脑筋爷爷,可是,编动脑筋爷爷这个名牌栏目稿件的不是一个白胡  相似文献   

8.
谨此纪念《现代快报》创刊十周年卷首语如果有人要问: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会城市.办一份新报纸或改造一份旧报纸需要多少钱?钱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什么时候能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结论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中国报业发展的历程中.就有这样的一份报纸在改造初创时没有一分钱,只是靠赊来的1200万元纸张.印刷费额度就开始揭竿而起:  相似文献   

9.
报纸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不能靠干巴巴的说教,必须根据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里,谈谈我们在办《少年报》的实践中,初步获得的几点体会。一、寓教育于新闻故事中,使思想教育形象化。少年报的读者大多是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这部分少年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年报》复刊后三年的1981年11月4日,迎来了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几乎和新中国同龄的,为少年儿童办的报纸,好像就这一张。报社决定好好庆祝一下,要邀请有关领导,关心和支持这张报纸的各界人士,报纸的作者,小读者,通讯员……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会。光研究邀请人的名单,就花了领导们不少时间。  相似文献   

11.
今天是个品牌的时代。 报纸的魅力也在于品牌。一张名牌报纸能够有无限的生命力,一个名牌专栏能够影响几代读者。 《知心姐姐》就是具有50年历史的中国少年报上的一个著名专栏,它诞生于1960年。42年来,“知心姐姐”这个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几代人共同信赖的精神文化品牌。42年后的今天,“知心姐姐”依然年轻,她的年轻在于她能与时俱进,始终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全心全意为全国的少年儿童服务,为爸爸妈妈们分忧。 我有幸成为“知心姐姐”团队中的一员,做了17年《知心姐姐》栏目的主持人。我深深体会到:名牌要靠…  相似文献   

12.
标题党经常遭到各方面的批评,既有来自报纸的火力(如《人民日报》刊文批评标题党是精神污染),又频繁受到普通受众的吐槽. 人们为什么痛恨标题党?一是标题党经常夸大事实、耸人听闻,看标题天雷地火,看内容云淡风轻,比如标题是《李湘在大街上被人强行拖行,有图有真相》,实际内容却是图片上一个人拖着印有李湘代言品牌的宣传纸袋在走路.二是低俗化,看内容阳春白雪,看标题下里巴人,跟把《水浒传》改写为《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套路.三是牵强附会,标题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福建石狮一微信公众号曾发布一篇文章,标题是《昨晚,石狮,震惊全国!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报纸讨论媒体文化的本土化,这里主要是指电视节目.为什么中国电视节目总跟着外国的潮流,是不是一提倡本土化,问题就解决了?报纸、杂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这 里,我们需要考虑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媒体会出现如此规模化的跟进潮流的现象?仅仅是个觉悟(舆论导向、爱国主义等等)和水平的问题吗?通过批判“媒介帝国主义”、大 谈本土化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比较同意经师大中文系教授蒋原伦的意见(《媒体文化的同质化》、《文汇报》2002年6月22日八版)。这里可能存在政治觉悟、专业水平的问题,但根本的问题是媒体文化的生产 方式决定了媒体文化的全球化。我们现在所说的媒体文化,特别是影视,已经不完全是一个 国家完成,再走向国际市场的,而是在广泛的国际交流的背景下逐渐生成的。今天的好莱坞 的制作者和表演者来自世界各大洲,包括中国,什么人种都有,技术手段也是最先进的。一旦 进入这种媒体生产的大环境,文化的同质现象就会迅速发生而且加剧。我们说的本土化本  相似文献   

14.
李颖 《青年记者》2005,(2):11-12
报社的制度建设是报业成功改革的关键,报业的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制度的改革、制度的创新。 为什么这么讲?赛迪中国计算机报创办时,是一个事业单位,当时作为事业单位,还是能够比较好地适应报纸的运作的。为什么现在事业体制不能够完全适应报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因为在这20年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确实体会到,报纸除了作为一个舆论工具,除了作为党的方针宣传的渠道之外,报纸本身也是一个商品,报业也是一个产业。所以,怎么样在为党的方针路线服务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把报纸本来应该有的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冉明仙 《传媒》2007,(4):21-23
如何改变报业数字化发展的滞后呢?有人前不久撰文建议通过政府等权力力量主导报网联合,笔者认为这必将重蹈历史覆辙.因为自1993年中国第一份日报《杭州日报》开创电子版以来,中国报纸的网络化已经有10多年历史,北京、成都、重庆等地的有关方面7年前开始就先后实践了权利力量主导的报网联合,但当前仍有90%的报纸网络版停滞在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年报》已经有44年的悠久历史了,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第一张全国性队报。 《中国少年报》44年来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一张报纸要想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必须不断满足时代育人的需求、少年儿童成长的需求、家长教子的需求,充分发挥它的服务功能。 本文将对这三大需求作一些具体的论述。 一、满足时代育人的需求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讲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的状态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  相似文献   

17.
刘琪 《青年记者》2017,(23):52-53
研究内容 记者节是中国三大行业性节日之一.2000年11月8日是新中国的第一个记者节.每年的记者节前后,各大传统媒体都会以各种方式报道记者节及记者这一职业群体. 笔者选取3份具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以11月8日为中心,前后分别加入一天的报道,即11月7日到11月9日期间的相关报道均在分析之列.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总会有些闪烁着光彩的记忆。我少年时期在上海的一段经历,至今想来,仍使我感到振奋。《新少年报》的通讯员当我还在家乡上虞念小学时,就是上海《新少年报》的通讯员,我为报纸常写通讯、短诗和小故事,参加争做“模范少年”、“小先生”等新鲜有趣的活动。以后又担任发行员,推销报纸。 1948年,我十三岁。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住在哥嫂家里,我到西门路355号《新少年报》社看望了大朋友,也认识不少通  相似文献   

19.
《江山》特刊即将由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作为其中一名编辑,在我从事的书业报道中,有一类书是报纸内容的结集.新闻在一般理解,通常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速朽,但是面对内容还不错的这类书,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新闻如果只是一条条新闻,每一天都速生速灭,为什么有的还可以成书,并且让同样面临市场压力的做书人觉得,它还有第二次生命,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20.
7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在醒目位置刊登《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110米栏刘翔破世界纪录》的最新消息,这在我国纸质媒体中是首家报道,在当天全国日报、晨报、早报中则是独家新闻,因而广受各方好评.继而《解放日报》于13日头版、第五版刊登《刘翔创造世界新纪录揭秘》、《为完美飞翔,喝彩!》追踪报道.整组报道步步领先于其他报纸,构成党报抢得独家新闻的一个典型案例.这组新闻是怎样诞生的,产生过程又有哪些幕后故事,给人以哪些启迪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