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或许是职业的关系,主持人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报纸杂志总是不断地有我的消息,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的文章,大多和我本人和事实有些距离,如果说要研究和探讨我的主持风格、我觉得首要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个人的本质和我主持的本质很相像,文若其人,风格即人。一、我和“综艺大观”1.初识“综艺大观”我掉进了冰窟窿“综艺大观”,我起步的地方。虽然在此之前我在中央电视台已主持过“人与人”,但广大观众记住我、熟悉我,还应该从第18期综艺大规算起。我是28岁半进入中央电视台的。28岁,对女人来说已不再年轻,并且我也从未…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说起倪萍的时候,许多人会把电视荧屏上的倪萍和生活中的倪萍当成一回事儿,固然作为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倪萍首先是由倪萍本人塑造的,但同时也是电视媒介塑造的,她还是社会需要塑造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倪萍已成为了一个符号或者说成为了一个角色,她是个人角色─—媒介角色─—社会角色三位一体的结晶。因此,倪萍的成败得失并不完全是由她个人造就的,而是这三种角色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结果。理解与评价倪萍应当从这三种角色的关系入手,方能得出比较合乎实际、比较中肯恰当的结论。倪萍的主持艺术历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籍有多少?算到清末(一九一一年),则所谓古籍的种类大约会增加到八万种,或十万种.那么,整理古籍是不是要把全部八万到十万种都加以整理,一种都不漏呢?不是这样的.现在,我再重复地说一下,古籍整理主要是古典文学、哲学、中国历史学三类,这就是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所负担的全部任务,其他类就应该由相应的学术机构去负责.由于搞古籍整理的人少,专家学者年纪大;由于印刷力量的  相似文献   

4.
1996年,也许是倪萍最力不从心的一年了。自《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播出后,非议四起。用倪萍自己的话说,是“一辈子挨的骂都集中在这半年了”。在这些“骂”当中,最突出的是“倪萍没有文化”之说。这显然是极而言之的、一言以蔽之的“酷评”(Diatribe)。在这些偶见报端的似乎有点缺少责任感的议论面前,倪萍对记者说:“说一个主持文化栏目的主持人没有文化,确实令我很痛苦。”(《屏幕周报》49期)后来,我们读到了倪萍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载《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述》),不久…  相似文献   

5.
3、风格集一大胆泼辣、温柔敦厚、善解人意”于一体,表现为“热、辣、实、硬、融”。传统晚报讲究“新、快、短、小、括”,而都市报除具备这几个特点之外,还有“热、辣、实、硬、融’等新特点,新特点构成了都市报导于传统晚报的新风格。“热”就是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敏感点,关注国内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如下岗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诸如校园“擂肥”,偷窃抢劫等),水灾、火灾等灾害性事件,天文奇观(诸如1998年11月关于流星暴雨的报道)。“辣”,就是介入生活,干预生活,敢于伸张正义,进行批评性报道和揭露腐败分子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硝烟弥漫的报业战场上,冲出一彪“黑马”,如成都的《华西都市报》、西安的《华商报人郑州的《大河报》、武汉的《楚天都市报》等,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以说,郑州无人不知‘十河”、成都无人不知“华西”、西安无人不知“华商”。这彪“黑马”,就是当今报界的新型晚报——都市报。都市报一问世即受到都市市民的青睐,其发行量、广告收入也扶摇直上。1995年创办的《华西都市报》,日发行量已达50万份,到1997年广告收入达8O00多万元。都市报激活了我国报业市场,引发了区域件报、Dh竞争的战火.此种现象令人深思n一…  相似文献   

7.
8.
在我最早为一家杂志社从事设计的时候.我还得用手工去拼合胶片以备印刷。我发现做多色的胶印工艺并不复杂用胶片拼贴组合的方式设计招贴使人自始至终放松。我可以在复杂的制作工艺中保持头脑清醒。随着技术问题的一步步出现我又得去一个个地解决。也许我无法再用同样方式重新构想已完成的作品。很多人以为我的作品是用电脑完成的我喜欢这种原始手法.因为从创作伊始到结束的差别并不大。用这种手法.我寻找自己的路子.找到自己的感觉并有效工作.我喜欢这种自始至终的工作.一开始并不能看到什么效果.只是寻找理性的气氛。在不断做标记中…  相似文献   

9.
10.
上一文讲的“读功”,是从战术角度讲的,即如何读得实在、读得精微。接下来,想从战略角度讲讲“读功”,即:应该如何扩大阅读量,以及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提高阅读的“质”? 一般人认为读书多就是“阅读量大”,殊不知这个“量”字很有讲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一个人一连气看了一千本小说,粗看上去也称得上“阅读量大”了。但是,倘若他读的都是小说,也只能算是读了一  相似文献   

11.
凡是后来成了名副其实作家的人,写功自然过硬,但这个写功往往源于读功。将“读”看成一种功夫,乃至看成一种硬工夫,是绝不过分的。始终没掌握这种功夫的人很多,其中甚而包括某些“读书破万卷”的人,以及写出了不少“作品”的人。在“读”的问题上没获得过真功夫,后来居然写出“作品”来,这奇怪么?不奇怪。这就如同生活中某些并无实在技艺只凭一点“花架子”而“撞”成了歌星影星的人一样,在行家眼里仍是外行。当然,凡是能写出一点东西的人,总是读过一点东西的。但是,有的人的“读”,实际上只能称之为“看”,够不上“读”的档次。“看书”和“读书”的区别不是一般性区别,而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2.
读书读得通,并不一定要落实在会写文章、会写作品上,主要是落实在会用活生生的知识来处理活生生的事物上。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参与文学创(?)撰写文章,但他们从书籍里获得了知识、才(?)文采,无论生活、工作都处理得大雅而睿智。这样的人称得上“高级读者”,在实际档次上并不低于会写些一般化作品的人。假如他们萌发了写作念头,从不会写转化为会写也较容易。这样的人之所以能被称为“高级读者”,主要  相似文献   

13.
新闻真实论──新闻“本质真实论”再质疑何光 一、“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这话自然不很准确,但它还是把新闻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表述出来了。1918年,蔡元培为徐宝璜《新闻学大意》作序时曾这样写道:“余惟...  相似文献   

14.
轻轻翻开还散发着墨香的《第一个平反的“右派”:温济泽自述》.作为温老写作这本回忆录的助手,我早已熟悉书中的内容,但今天再次翻阅它,仍然被温老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温济泽的一生坎坷不平.他1914年出生于江苏淮阴,1929年参加革命,到今年整整70年。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发展、壮大的70年,也是艰难曲折的70年。温济泽亲身经历中共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忠实和坦诚,沿着几十年的人生轨迹,深刻反思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毫不留情地剖析了跟随中共几十年的“左”的幽灵、“左”给党造…  相似文献   

15.
天下谁人“真”识君──访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郑志东,靳纯刚,张志刚荧屏上风采华丽的倪萍,已为亿万观众所熟悉;生活中并非辉煌的倪萍,却为多数人们所陌生。通过电视画面,我们已记不清多少次走近倪萍,但她到中国新闻学院做讲座刚下车时许多人竟没认出来。...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6,(3)
“思维存档”赖笔读──三谈审读的“读”文/叶子,胡武亭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又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审读笔记对搞好报刊审读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审读是一个思维活动极其活跃的过程,有许多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如不记录下来,很可能看了前面...  相似文献   

17.
新的美学境界读︽再论美是和谐︾周来祥先生和谐的美学理论建构,与他整一的学术品格的统一,在其新著《再论美是和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达到了新的境界。在8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论美是和谐》、《论中国古典美学》等书中,周来祥先生论证了和谐的普...  相似文献   

18.
案例据齐鲁晚报3月3日报道,3月2日下午5点,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著名电视人倪萍悄悄来到报到点报到。一进门,她就被几位年轻记者围住:"倪老师,今年的提案你能透露一下吗?"倪萍摆摆手,大步流星地走向门口,"不说,不说,你们总是歪曲我的意思!"面对记者,经过"中国脊梁"风波的倪萍,从以前的滔滔不绝变得谨慎抗拒起来,让现场记者有些尴尬。  相似文献   

19.
杨玉辰同志的第二本杂文集即将出版,好事一桩,可喜可贺! 这本文集冠名《胆识论》,甚为贴切。它概括了杂文写作的前提和要义,反映了作者为文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书名,勾起我心里想说的话。 杂文这种文体,用鲁迅先生的话讲,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起“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杂文作者“应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以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使不是东西者流小不舒服”。换句话说,杂文的本质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是批评的、战斗的、针砭的。这就决定了杂文作家不仅要有文学才情,更必须有胆有识。没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