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3年11月2日,人民日报推出了首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专版——《新农村》周刊,此后在每周日的第五、第六版刊出。 《新农村》在创刊词中阐述其办刊宗旨为:“面向农村,面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为农民兄弟排忧解难,做农民兄弟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见,以“三贴近”原则来实现对“三农问题”的人文关怀,成为《新农村》的基本定位和报道基调。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从2003年11月2日至2004年l月4日的10期《新农村》专刊为样本,旨在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反映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在“三农问题”报 相似文献
2.
如何做好“三农”报道为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思想支持与政策指引,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舆论建设的重点工作。《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以新农村为切入点展开的“三农”报道,立足国家大局,深入基层塑造典型,通过正面宣传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舆论支持,在报道框架与话语范式上形成了鲜明特色。本文从报道视角、方式、立场、对象四个方面入手,对其报道特色进行总结梳理,希望能够为其他媒体的“三农”报道革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人民日报》如何宣传党的新农村政策,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选取《人民日报》2006年的《新农村》周刊为研究样本。对该时间段内的所有样本加以汇总研究。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该时间段内《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的栏目设置、内容覆盖面和特点给予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的特色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媒体的缺位,在丰富的媒体资源分配中,明显地出现了城乡不平衡的问题.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农民很少在媒体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即便是有,大多数也是负面的报道,不能真实正确地反映当下的新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生存状态,也不能起到促进新农村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自2003年11月2日在第五版和第六版推出《新农村》周刊后,一些读者、尤其是农村读者纷纷来电来函给予肯定,认为周刊集中体现了“三贴近”的要求,是人民日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视关心“三农”工作的又一有力举措。湖北省安陆市陈店乡政府的刘建成发来传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经济周刊》至今已走过7个年头。它以敏锐的触角,捕捉热点并强化对热点的剖析和引导,充分发挥了党报经济新闻的权威性;以充满思辩的色彩、多维的视野,注重前瞻性,充分体现了党报经济报道的深度优势;以贴近读者、服务读者和人文关怀,实践了“三贴近”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的《民主政治》周刊自1999年1月6日创刊以来,以宣传报道"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己任,由此形成了周刊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对周刊这三个阶段的横向比较,探析了人民日报在各阶段进行法制宣传方面的特点、不足、趋势等。 相似文献
8.
作为基层党报,应该担当起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党报的职能,树立战略意识,创新报道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长远考虑,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重大决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扶农、惠农、利农的政策。解决“三农”问题凸显战略性的转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也给我们新闻界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研究的课题,即新闻报刊应该如何从总体上反哺“三农”?如何在新闻资源配置、版面报道构成方面更多地惠顾“三农”? 相似文献
10.
时届岁尾,人们总会怀着不平常的心情准备辞旧迎新,各种媒体照例要对时局做一番回顾展望:梳理一年来的重大新闻事件,点评其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如果说,媒体一年365天奉献给受众的国际新闻报道是一台丰富多彩的节目,那么国际新闻年终报道就是一出高潮迭起的“压轴戏”。为了唱好这出戏,使之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媒体需要早做安排。一、明确指导思想,精心谋划组织《人民日报》报道任务重,版面有限。年终报道要在不影响日常报道的前提下进行,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国际新闻年终报道同样可以搞得有声有色。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1.
虎年伊始,人民日报文艺部推出了《大地周刊》,由于开局很好,坚持了精品意识,周刊出现了变化大、内容新、格调高、版面活的局面,赢得了读者的关注。精品意识《大地周刊》之所以经常有精品出现,其原因:一是变运行机制,与读者同行。文化周刊,时效性强,涉猎门类众多...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949-2007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进行系统探讨,从其内容、形式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描述其现状,分析《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时代特色和变化,并从政治、体制和社会等方面追索其变化缘由。本文力求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党报新闻改革的面貌与效果,从微观角度勾勒我国政治传播的典型图景。 相似文献
13.
女排夺冠:《人民日报》头版“女排梦”报道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夺得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重新登上了世界排球的巅峰,这对于中国竞技体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次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篇幅报道了中国女排夺冠的历史性时刻,本文将《人民日报》头版对中国女排夺冠的报道简称为“女排梦”报道.①
“女排梦”报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适合表现竞技体育特有的图片报道形式,因为竞技体育是展示运动员身体美的比赛形式,视频、图片等报道形式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更能够深化报道的主题.《人民日报》头版以“中国女排王者归来超越金牌不忘初心”为题,对中国女排夺冠的瞬间进行了图片报道,配以简单的消息报道:“当地时间8月20日,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图文点透了报道主题. 相似文献
14.
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量化方法对2009年《人民日报》"甲流"报道的媒体框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甲流"报道媒体框架由多种力量和因素参与建构,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平衡性特点,凸显了中国政府的权威性、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显示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承担国际道义的努力,一改SARS时期被动自闭的形象。同时此框架视角比较狭窄,欠缺批评式和反思性视角,主题较单一,信源较狭隘。 相似文献
15.
摄影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新闻媒体同样如此:如果你报道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扎得不够深.正是因此,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新闻报道只有真正走进广阔的田野、纷繁的社区、喧嚣的菜场、偏远的山村,从每一个普通人的切身感受进行情感投射,方能打动人们的内心;只有站稳群众立场、贴近群众需求,积极回应百姓关切,从普通人的故事出发,方能令人信服.近一段时间来的《人民日报》“走转改”专栏报道,对其他媒体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为建设新农村注入强劲动力——人民日报《新农布寸》周刊扩版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与呼,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在《人民日报》并未扩版的情况下,于2005年11月29日起由原来的两个版面增加为三个版面,及时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宣传报道力度,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己任。这是人民日报社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17.
菏泽是一个900万人口的大市,其中农业人口占70%多。多年来,《菏泽日报》以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为宗旨,在菏泽广大农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相似文献
18.
三鹿奶粉事件后中国奶粉市场一直是媒体的关注重点。本文选取《明镜周刊》与《人民日报》对"中国奶粉近况"的报道为样本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报道侧重点、报道视角及报道风格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报道中的可操作空间很大。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涉及如何适当选材、有所侧重地反映新农村的建设成果和经验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