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提倡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成为较热的话题。一些学者就此提出乡村教师应成为新乡贤型教师,要承担多方面的乡村振兴事务。然而,乡村教师成为新乡贤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乡村学校“离土”,教育隔离于村治之外,乡村教师难以参与乡村治理;乡村教师非本土化,教师乡土情怀淡薄;教育专业化抑制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经由乡村教育振兴乡村之路较为理想化。基于此,文章认为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应从属于专业属性,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最大任务是教书育人,在乡村学校“离土”的背景下,乡村教师能够坚守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就是为乡村教育“兜底”,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主要指的是乡村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公共性。作为“乡村的”教师及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提供合理性支持;历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为其公共属性的可能实现提供继承依据,乡村教师对新阶段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是其公共属性可能实现的前提,法律政策为乡村教师承担公共责任提供直接保障。但是,目前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遭遇了多方面的困境,使得乡村教师成为了疏离“乡村的”教师。因此,要实现乡村教师——作为、成为“乡村的”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就要重视对乡村教师公共性的培育和表达,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3.
温庆生 《教育》2014,(2):64-65
“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小课题”虽小,但却实在;“小课题”虽小,但却符合实际;“小课题”虽小,但却能产生实效.可见,虽然是“小课题”,却有着大作为.因此,“小课题”深受笔者所在区中小学教师的厚爱,正成为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平时的实际教育教学中,究竟它又能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哪些变化呢?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是对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传承,它有效契合了各省“精准在地”师资培养的需求,日益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但其政策效能却未能充分发挥。政策执行是政策系统的关键,本文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的模型分析,发现政策执行目标笼统与偏离、执行主体角色模糊与冲突、政策执行机制分割与乏力、政策执行资源短缺与低效等多重因素致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要治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执行的偏差,需搭建组织,建立教师定向培养组织体系;统整理念,以“新乡土性”整合培养实践;完善政策,科学优化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强化培养,追求高质量的乡村教师培养;加强评价,创设“以评促建”的提升机制;保障实施,改善政策环境提升政策效能。  相似文献   

5.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乡村学校的建立,让乡村多了文化底蕴.那时,虽然经济落后,但因为有学校领衔,乡村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瘠,乡村文化生活依旧丰富多彩.那时乡村学校与乡村俨然是鱼水关系:教师经常去农家家访,农忙时节还会带领孩子主动帮助农户春耕、双抢、秋收;村民会经常来到学校与老师唠家常,请教农科知识,谈古论今;家长会时不时到学校打听孩子情况,进行交流;放学后,甚至有不少村民与教师开展打球、唱歌、敲打锣鼓等各种娱乐活动;村上有红白喜事,村民都不会忘记邀请教师,教师也会如邻居亲朋一样随份子,虽然,教师工资不高,但却乐意随份子参加村民家的喜宴,因为那既有受到礼遇尊重的精神愉悦,也有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的快意.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紧要的琐事,却形成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让乡村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6.
《黑河教育》2013,(11):11-11
在我市教师群体中,乡村教师占据着很大比例.他们在简陋的工作条件下,传播着智慧的火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谱写着教育的篇章,他们用坚守,诠释眷教师的职责,哺育着祖国的未来,让希望在田野上茁壮成长。他们贫穷却富有,他们孤独却充实。。为乡村教育撑起一片晴空,为孩子的明天插上一双翅膀,是乡村教师的希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最美乡村教师”。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处于农村传统文化体系制高点的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角色逐渐窄化,由原来的“本乡人”“乡里能人”“一村之师”“知识人”演化为“外乡人”“教书匠”“一校之师”和“国家干部”。城市化进程加快动摇了乡村教师的文化权威,教师教育课程的“城市化”影响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教师待遇改善不尽如人意影响乡村教师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教师管理权的上移调整了乡村教师的隶属关系。为丰富乡村教师角色,提高乡村教师责任担当,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以保护乡土文化为基础,增强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认同;以开展乡村教师定向课程为措施,增强未来乡村教师的乡村认知;以完善落实工资待遇为保障,引导更多优秀师范生回家乡任教;以上级调控、地方带动为牵引,激发乡村教师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电脑》2010,(10):4-8
他身处偏远乡镇.却有一个打造现代乡村教育的梦想;他是“小”校长,却践行着“大”教育,把爱和善从学校延伸到了乡村;他爱生如子,是困难学生身边移动的“取款机”;他激励教师、成就教师,为偏远乡镇留住了优秀师资:他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村民打破千年规矩,以最高礼仪迎接他回村安葬……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的独特属性是“在地性”,“在地性”是对乡村教师基于“乡土”的“职业”表达,是乡村教师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体现。其有效回应和统合了当前关于乡村教师独特属性认知上存在的唯“职业性”与唯“乡土性”两种偏颇取向弊端。乡村教师在地性包含空间在地、情感在地、发展在地三重规定。然而,当前乡村教师却存在着日常生活区隔于乡村空间、情感归属脱嵌于乡村文化、发展理路悬浮于乡村场域等在地性消褪的问题。为此,需要从构建嵌入乡村世界的乡村教师日常生活叙事、打造涵养乡村教师情感的乡村文化生态、开拓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的实践理路等方面去达成乡村教师在地性的实现图景。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成为新时代乡贤的重要代表。由于新时代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而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能够且必须助力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提供了路径选择。在“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能以“增产”“领路”“作宪”“筑才”“优治”的表达路径,践行乡贤身份,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彰显乡村教师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11.
闫婷 《辽宁教育》2014,(6):27-31
本研究依据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尔曼提出的“前台”理论,通过对一位乡村教师日常生活“前台”的叙事研究,揭示乡村教师“后台”生活中隐含的真正自我.  相似文献   

12.
汪小龙 《师道》2023,(10):12-13
<正>说起教师的获得感,最让众人称羡的莫过于教师的寒假和暑假。可是近年来,冠以课后延时服务、新课标培训等名义的一系列“地方性文件”却在不断层层加码并稀释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勿说寒暑假的“缩水”,就连正常的周末也在逐渐消减。是什么稀释了乡村教师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3.
《新华每日电讯》今年4月7日的报道提到,一名心怀理想的学生回到农村当老师,却成为整个村里挣钱最少的人,为贴补生活,这名乡村教师只好白天给村民的孩子上课,晚上给人家搬砖、盖房子挣外快,被称为“半边户”。读罢这则报道,我不禁生出许多感慨。一名乡村教师,无论是编制内教师,还是代课教师,沦落到“白天教课晚上搬砖”的地步,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悲哀。  相似文献   

14.
一、乡村中小学校教师的管理误区目前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校对教师采取军事化管理,缺乏民主、科学。现将乡村中小学校常见的一些教师管理误区归纳如下:1、采用“监禁”式管理方法“监禁”式管理是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人身自由进行束缚,让教师有事无事都呆在学校,教师被异化成为工作  相似文献   

15.
路灯给夜间出行的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和安全,并成为城市乡村一道亮丽的夜景。“教育的路灯”在今天的社会中大行其道:习惯“路灯式施教”的教师大有人在,要么如“新灯泡”般炽热,不是任由自己的课堂一拖再拖,就是任由课外作业多之再多;要么如“坏灯泡”般冷漠,任由学生在课堂上肆意胡为却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肩负着新乡贤的角色期待,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基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迈向新乡贤的实践进路要求乡村教师在进行身份建构时要具备“有机性”,其具体表现为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外在联系性与内在先进性。然而,乡村教师“离土化”的思维倾向、“脱群化”的生活模式和“专门化”的职业体制所衍生的问题却制约着教师的公共意识、公共参与和公共身份的发展。构建乡村教师的“有机性”需要将教师的个体生活与公共生活、学校空间与公共空间、专业性与公共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助推乡村教师践行新乡贤的角色使命。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即新闻媒介对乡村教师进行符号化生产和意义书写后所呈现的一种消极、刻板且非真实的样貌.通过对相关媒体报道内容梳理,发现存在“师德不良的妖魔化形象”“穷酸落魄的悲情化形象”和“伤痕累累的牺牲者形象”三类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新闻媒体主要通过标签策略、反差策略和夸大策略,有意形塑或无意建构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这一镜像不利于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因此,应从加强对拟态环境的监管、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媒介话语权、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和媒介素养等方面入手,解构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助力乡村教师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涵盖乡村教育专业领域内“专业情意”“专业化理念”“专业成长行动”“专业素养”四个方面。乡村教师没有对职业的自我认识与身份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专业成长。为了增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引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要建立“下得来”的吸引机制,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情意;要建立“留得住”的滋养机制,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化理念;要建立“用得上”的助推机制,激活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行动;要建立“教得好”的培养机制,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供给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但我国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存在“唯我”与“为我”困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应实现“从我到他”的逻辑超越,表现在四方面:主体逻辑上,从自我主体性转向他者主体性;价值逻辑上,从利益互动转向责任互动;关系逻辑上,从互惠对称关系转向非对称关系;行为逻辑上,从理性嵌入转向德性融入。为促进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建议转向“他”理念,塑造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新自觉;加大“身体”实践,丰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体验路径;营造“协同”环境,活跃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大氛围。但也应注意他者观的限度,以避免对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20.
为期一周的江西省首届“乡村教师健康拓展周”活动近日在庐山正式降下帷幕.来自全省各地的20名优秀乡村教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庐山,和新结识的伙伴们挥手告别,互致问候和祝福.这些可爱的乡村教师将在心灵深处永远珍藏这段美好的人生记忆.江西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高度评价由江西教育期刊社举办的此次乡村教师健康拓展周活动:这是一次“上接政策,下接地气”的公益活动,将党和政府关爱的阳光播撒到乡村教师的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