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篇文章的写作,是由观察到思考到表达的过程,但笔者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是就事写事,从中体会不出小作者的写作情感,文章读来干干巴巴。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者具体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写作,是由观察到思考再到表达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是就事写事,从中体会不出小作者的写作情感,文章读起来干燥无味。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羹隋实感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正>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致使写作教学缺乏情感,缺乏道德意识与体验,因写作教学的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小学生在写作中不能从道德情感层面确立道德主题与意旨,作文缺乏情感,面对作文感觉无情可抒、无话可说,小学生写作能力将很难得到提升。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写作就是引导学生对于语用能力与人文情怀进行输出与表达的过程。因而,在写作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一篇文章的写作,是由观察到思考到表达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是就事写事,从中体会不出小作者的写作情感,文章读来干干巴巴。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笔者做了以下的有益尝试。  一、以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由于情绪具有感染性特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都会互相感染。而教师的情绪对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件愉快的事,只有学生把写作当作情感表达的需要,对它充满期待、向往之时,才是成功的写作教学,这也是新课标理念下追求的作文教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何谓“作文”?叶圣陶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写作是极平常的事。”但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作文。找一条什么路径能让我们的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是习作的生命。好的文章萌于情感的内核。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被情感激发,就会把写作当作一件无与伦比的乐事。因此,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应特别重视作文情感的激发。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可能有佳作问世。《大纲》强调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等,然而有的学生对生活漫不经心,一颗心冷冰冰,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空洞无物,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文选》是受到《华林遍略》的启发而着手编撰的”一说,既缺乏文献支撑,在情理上亦难以说得过去.而在此基础上,仅据徐勉是老师而萧统“每事询谋”、《文选》编撰的目的之一是为“方便作者翻检以及写作取则之需”与“编者与《华林遍略》领编者徐勉有着特殊关系”这三方面理由,是说明不了《文选》事类编录受《华林遍略》重要影响的,况且这些理由本身又存在着种种问题.六朝时,类书以隶事为归,总集专取诗文,彼此别途,而后者亦自多“各为条贯”,故断《文选》赋、诗二体的再分类本之类书,有失圆照.  相似文献   

9.
只有在受众愿读(听)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写作新闻的目的。但目前很多新闻可读性差,没有多少人愿读(听),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情感。从作者方面看,写出的新闻缺乏情感有主观和客观原因。解决新闻缺乏情感的问题,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要理解“情生于文”和“文生于情”,懂得情感与写作、与读者的关系,提高对情感在写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认识;其次,要加强责任感、增强读者意识;第三,要掌握一些在写作新闻时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以"情感"作为写作教学的"催化剂",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常常觉得没话可说,没有表达的欲望.因此,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  相似文献   

11.
张强 《成才之路》2010,(23):22-22
写作是心灵的表达,是情感得以外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但提起写作,很多学生的感觉却是大为头疼。视之为畏途。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对生活缺乏细致观察,文章难以言之有物;二是面对自己作品的第一读者——教师,其文章好坏的裁判者、审判官,同学们总是显得对自己缺乏信心。我们要读到学生的优秀作文,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体验生活外,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写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纵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学生缺乏体验,无从下笔,被动习作,苦于表达.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薄弱,不能把作文视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活动,缺乏自主意识,缺乏情感体验,一写作文就有一种为难情绪.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自主习作,体验作文的乐趣已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正>写作目标:1.学会认真观察,抓住人物特征。2.学会运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特点。3.善于选取典型事例,以事写人展现人物个性,表达自己的情感。审题指导:七上第三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一单元的写作目的是要指导同学们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人,从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除了要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还要写出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同时以事写人,从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施炜毅 《现代教学》2012,(10):58-59
写作作为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的一种,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仅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不愿意主动地写,作。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消极态度,如何改进呢?本文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一、探析英语写作态度消极的原因第一,缺乏写作动机。写作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表达的一种动力。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把写作当成是考试技能进行训练,而非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观点的载体。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指定的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人与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只有源于生活的习作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进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反对那种事先规定套路,为写作而写作的做法.只有将学生的写作生活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学生才能在习作中学习诉真情.做真人.  相似文献   

16.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来说,写作应该是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展示和表达.韩愈在论及写作时提出"不平则鸣"的观点,主张写作就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其实写作,特别是艺术类文章(诗歌和散文)的写作,都是从情感出发,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感悟的能力,缺少情感积累,写作时自然不能充分调动起内心情感,不能激发表达生活感受的欲望。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时感情真挚,能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写作技能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小学生表达情感、完成社会交际任务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写作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从当前的作文教学实践来看,写作停留在“指导学生去写”的层面,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地缺乏重视,教学效率偏低。本文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用语言描述出生活中的人物、环境和发生的事情,从而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读者通过阅读从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作为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所以从教育者角度来说,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对于学生来说,提高语文写作水平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必要途径;同时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目前很多初中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如何有效的进行语文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现象和思考,希望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对小学作文的要求之一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下面就以写作"不得不说的事"来谈谈如何写作亲情类的文章。我们很容易知道:"不得不说的事",这一作文题旨在引领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学生不仅可以将自己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写上,也可以把记忆深处的事情挖掘出来,并写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表达某种情感。一、贴紧生活说真话所写"不得不说"的事,大多来自身边。这些为"我"所熟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