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少研究者开始在文化视角下重新解读翻译作品,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提出更是给翻译理论学者重新研究翻译作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分析后殖民主义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翻译领域应对欧美文化对我国文化殖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是西方"后"学批评流派中的重要分支,在分析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问题上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观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本和后殖民主义批评中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有着互相关联的批判意识。后殖民主义批评为解读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提供了有效的文学语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视角,以西方译者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东方译者翻译的西方小说<天路历程>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翻译中的宗教文化差异,分析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处理宗教文化差异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背后反映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4.
Giodano Bruno曾说过一切科学藉翻译而发展。从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作用。翻译二字解释最早出现在《隋书》,而在《义疏》中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在,我们都知道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有翻译特性对翻译产生的影响。本文将从翻译的社会学,文化学,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这五个特性出发,通过例证来具体阐释其对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积极影响。旨在为翻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帮助。让他们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将汉语文化词语充分的翻译成英语,把先进的中国文明更好地介绍给世界。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语已经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汉语文化与国外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将汉语与英语准确恰当的转换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以特色词语和一些典型例子,从翻译五大特性——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的几个视域出发,结合"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三原则,探讨汉语文化特色词的使用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从而使翻译能够更好的将汉语与英语进行确切的传递内涵。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翻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呈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出发,分别举例探讨分析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翻译特性,从而使译者实现有特色的翻译,能准确表达原文的信息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眷恋》是英国小说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七十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通过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巧妙地体现出这种关系的矛盾冲突。本文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拟与杂糅的概念,对这部小说的模拟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意义上的解读,提出东西方文化模拟杂糅的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汉语文化词语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是中华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本人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对汉语文化词的英译做了简析,对汉语文化词的成功英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出生于美国的中国籍犹太人,沙博理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对其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沙博理这一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翻译家为研究对象,以他翻译的茅盾作品《春蚕》为载体,探讨其文化身份与翻译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本文指出沙博理这一杂糅的文化身份影响着他的翻译目的,进而影响他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约翰·埃德迦·韦德曼的故事集《丹巴拉》生动刻画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入侵下失去了非洲文化身份,因此他们急需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构建其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韦德曼通过文学重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黑人家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壮大的家族传奇,帮助美国黑人重构黑人的文化身份,在社会中得到认同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以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负载词因负载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困难较大。本文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来分析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许渊冲汉诗英译中文化翻译策略的分析,展示了文化翻译策略与译本接受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翻译家的生命价值和许渊冲译作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若干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文文本,发现译者往往不考虑译文读者,译入语文化等非语言因素,结果影响了翻译活动预期目的的实现。本文作者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参照英文平行文本,对这种译文中出现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从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角度回顾了身份认同理论的发展历程。多个实证研究发现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双语者的语言态度,语言选择本质上反映了他们内化的文化身份认同。最后,语言与身份认同研究对宏观层面国家语言政策以及微观层面个人语言选择与身份认同有着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身份与语言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既可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又可以建构使用者的文化身份。《环球时报》英文社评主要用译借词和意译词表达中国当代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词语表达符合英语的语构规范,但语义上呈现的是中国特有的事物。中国英语是跨文化传播中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与资源。  相似文献   

17.
北朝音乐系统中,一直有两种文化并行,一种是代表中原正统文化的儒家社会政治文化,另一种则是草原文化。北朝统治者对于中原社会政治文化的继承并没有同步到艺术精神领域。一方面他们以汉化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国家文化形象,另一方面则又保留了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质。具有少数民族特质的音乐文化中的民族性的彰显,正是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典籍是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为例来探讨中国典籍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身份是个体确定自己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它的确认与否关系着个体的个性稳定和心灵健康。毕飞宇的作品《青衣》展示了一代京剧青衣筱燕秋半生对嫦娥身份的追寻历程,本文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对主人公身份认同的困境和所做的努力进行了分析,阐释了其最终走向疯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餐饮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日常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方面面,能够直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特色文化,餐饮文化的外宣对该地区文化的传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甘肃省餐饮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翻译传播学视阈出发,旨在探讨甘肃餐饮文化的翻译传播过程与外宣翻译提升策略,以期提升甘肃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推动甘肃餐饮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