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谁来读?你读的荷叶不圆,也不绿。谁来读?圆是圆了点,还不够绿……就一句话,读一次,再读一次,读出感情来,读出感情来……当前这种"以读促悟"、"以读悟情"的课堂似乎是语文回归的路标了。殊不知,在长达九年的语文学习中,如此"有感情地朗读"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试问,一千次没有内容的朗读能让孩子学到什么?拯救阅读教学,首先要对课堂中无休止的"有感情地朗读"说"不"。拒绝"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2.
近来,笔者听了50节语文课,非常遗憾,这些语文课上学生昏昏欲睡,读书的情境与滋味完全感受不到。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使命是让学生回到"想读"的初始追求上,热爱读书。我想,什么时候学生们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想读"才能"读好","读好"才能"读会"。因此,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使命是让教学回到"想读"的追求上。一、营造氛围,为"想读"奠基情境是阅读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借助情境营造  相似文献   

3.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但我发现许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时常会出现"唱读""加字""漏字""速度过快或过慢"等问题,并没有读出真正的感情。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我研究的小课题。  相似文献   

5.
每每去听课,总能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请有感情地美美地读……"于是,学生按老师的指令去读书,可读出来的却是平平淡淡,波浪不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呢?在执教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苏珊的帽子》一课时,我深有体会。这篇课文叙述了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老师得知后,以研究帽子为名,安排全班同学戴着帽子来上学,从而避免尴尬,使苏珊在互相尊重的环  相似文献   

6.
教学《惟一的听众》一文,采用了"读中品,读中悟"的教学设计,预设了三次"读":一读,读懂老人;二读,读懂作者;三读,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7.
付珍岩 《山东教育》2011,(28):33-34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读那些感情充沛的课文和片段,一定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教学段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表达中,有一个目标始终不变而且贯穿始终,那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8.
"读重些,读轻些,读快些,读慢些……"在听家常课时,总是听到一些教师喜欢展开诸如此类的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没有经历真实的、自然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就直接被"赶上了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真正的有感情朗读的能力。有感情朗读可以这样"做出来"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做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要让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真正有感情的朗读。为促成学生"真读"现象的涌现,需要教师追根溯源,审视阅读教学中的"真读"误区,在潜移默化中描绘阅读教学"真读"模样,最终实现学生真正的、有感情的朗读。  相似文献   

10.
一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三>,和以往一样,我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他们讨论交流、质疑问难,让他们有感情朗读、积累运用,很快,"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搞定.可在"展示台"这一内容上他们又冒出新花样了.  相似文献   

11.
教学<惟一的听众>一文,采用了"读中品,读中悟"的教学设计,预设了三次"读":一读,读懂老人;二读.读懂作者;三读.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13.
<正>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谁来评价这位同学的读文情况。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纷纷开始评价:有的同学评价说我觉得他读得没有感情,我能有感情地读一读;有的同学评价说××同学声音太小,如果声音再大一些会更好;还有的同学会说我觉得他读某个词应该重读……那么为什么要有感情地读课文呢?我们要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课文呢?我们为什么只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课文,而不能带着那样的感情读课文呢?为什么读课文要大声,难道读整篇课文都大声,而没  相似文献   

14.
读,一直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相似文献   

15.
潘胜 《学语文》2015,(2):24-25
[三维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2.使用"四读"法,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教学重点]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教学方法]1.诵读法感知诗歌2.四读法鉴赏诗歌[教学课时]  相似文献   

16.
五月 《快乐阅读》2013,(23):10-11
旅行和阅读,是我人生的两大信仰。进入缅甸的第十三天,我读完了朱小棣先生的《闲读近乎勇》。这本书跟着我,从纽约城的地铁开始,先漂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曼谷、曼谷到曼德勒……一路行来,我有闲即读。阅读状态,正是作者所欣赏的"闲读"之"闲"。《闲读近乎勇》虽则只收录50多篇读书笔记,但书中所涉书册却何止数百。虽然涉  相似文献   

17.
王丽娟 《考试周刊》2013,(33):46-47
<正>1.钻研教材1.1读课文。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足见其重要性。"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1.2理解课文。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  相似文献   

18.
<正>在幼年读过的书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论语》了。想想一个刚认识几个字的小孩儿,坐在那儿"之乎者也"地读《论语》,我挺佩服自己那时的勇气的。每有疑难问题,我便会拿着书问东问西。大家被我好学的态度感动了,他们很热心地给我解答。有一次,我读到"子夏问孝"这一则,里面有"色难"一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问姥爷。姥爷戴上老花镜,笑眯眯地跟我讲:"这个‘色难’的意思是‘(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一种敬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谓朗读是阅读的灵魂。那么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对阅读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地朗读为美读。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  相似文献   

20.
去年我校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经过一学期的摸索、实践,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时,我确定的小课题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策略的研究",我为什么选择这一小课题研究呢?一、选题背景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我发现好多教师,也包括我的课堂,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时就掉了"链子",经常出现"唱读""加字""漏字""速度过快或过慢"等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