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说了一只狐狸因为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而小兔、小松鼠以为狐狸很聪明,不会骗人,就轻信了狐狸的话,也说葡萄是酸的。只是小猴子不相信狐狸的话,亲自尝了尝,才发现葡萄原来是甜的。这是一篇  相似文献   

2.
《酸的和甜的》一课,8个自然段和8幅连环画,叙述了这样—个童话:狐狸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猴子敢于尝试,它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  相似文献   

3.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说了一只狐狸因为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而小兔、小松鼠以为狐狸很聪明,不会骗人,就轻信了狐狸的话,也说葡萄是酸的。只是小猴子不相信狐狸的话,亲自尝了尝,才发现葡萄原来是甜的。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十分爱读这篇课文,喜欢文中各种小动物的形象,读后也容易从中得到一些启发。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把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定位在“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许多学生在课文学习后,也能认识到了这一层的寓意。但在深入分析课文中,总觉得这样的定位还…  相似文献   

4.
一、异中求同,提出话题 师:课文中有3个小故事,谁来讲一讲?(学生复述《狐狸和葡萄》、《狼来了》和《蝉和狐狸》) 师:这3个故事非常有趣。你们看,故事中的狐狸、牧羊的孩子走出来说话了(呈现课文人物的语言)——谁来读一读?  相似文献   

5.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厕的形式编排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相似文献   

6.
[案例描述]这是全市新课程开放日的研讨活动,我上的是《酸的和甜的》一课。课文第一自然段是这样的: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于是,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狐狸明明非常想吃葡萄,可他为什么要说这葡萄是酸的呢?”我的这一问题,犹如丢在河里的一颗石子,荡起一阵思考的涟漪,引起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狐狸自己吃不到葡萄,也不想让人家吃到葡萄,所以他就故意说葡萄是酸的。”快嘴的嘉嘉,说起话来就像放机关枪。“是呀,狐狸很坏的。他怎么也摘不到葡萄,觉得自己吃…  相似文献   

7.
一个镇评比教坛新秀,笔者应邀一整天连续听了六位教师同上《酸的和甜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这一篇课文。在教学中,六位教师尽管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方法富有个性,也不乏多媒体的辅助,但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一致认为文本中的狐狸在骗人,是“狡猾”的,使得笔者心存疑虑。课后,与他们交流时,问是否置疑过文本中的狐狸真的是在骗人,是“狡猾”吗?他们虽说是没有去深究过这个问题,但说狐狸是“狡猾”的,其依据是:(1)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狐狸没摘到葡萄,就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是骗人,所以是狡猾的;(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是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吃不到葡萄说是酸的,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只有小猴子敢于亲自尝试。"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 《初中生》2009,(3):41-45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伊索为主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的,也寄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狐狸和乌鸦》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小故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很有启发。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时,就对一些故事作了新的诠释。那么,你在读完《伊索寓言》后又会有些什么新的想法呢?  相似文献   

10.
戴丽慧 《云南教育》2007,(9S):29-30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酸的和甜的》是以连环画形式编排的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了狐狸凶吃不着葡萄而说葡萄酸,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而小猴子却敢于亲自尝一尝,告诉大家自己没有尝过,怎能轻易相信别人和下结论呢?  相似文献   

11.
一个镇评比教坛新秀,笔者应邀一整天连续听了六位教师同上《酸的和甜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这一篇课文。在教学中.六位教师尽管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方法富有个性.也不乏多媒体的辅助,但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一致认为文本中的狐狸在骗人,是“狡猾”的,使得笔者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三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相似文献   

13.
蔡世连 《现代语文》2002,(11):28-29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作为传统课文再次选人中学课本,也许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意吧,最新出版的高一语文教科书在“做了女婿换来的”一句下面加了个注释:“这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说起来这条注释并没有什么错,邵氏确是“富家女婿”,“邵洵美之流”也确是以做“富家女婿而炫耀”过。比如在1933年鲁迅与邵洵美就女婿问题“过招”时,邵氏的一个帮手就曾化名“圣闲”在9月6日的《中央日报》上发表的《‘女婿’的蔓延》中说过“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自己娶不到富妻子,于是对于一切有富岳家…  相似文献   

14.
酸葡萄心态     
《伊索寓言》中记载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动物故事,以此隐喻人生,其中有一则《狐狸和葡萄》的寓言说的是:狐狸饥饿,看见架上挂着一串串葡萄,想摘又摘不到,临走时自言自语地说:“葡萄还是酸的。”  相似文献   

15.
《酸的和甜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相似文献   

16.
刘庆昌 《师道》2009,(7):73-73
新课程的理论告诉我们,教材是一种资源,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地编排、调整、补充,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是应该提倡的教材观。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国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选用了《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则寓言故事,每则寓言都通过与动物有关的故事,揭示一个道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获得感悟。  相似文献   

17.
趣说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里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相似文献   

18.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有则寓言,说的是一只狐狸想吃熟透了的甜葡萄,但它用尽了力,跳了三跳,都未够着。无奈何,蹲在架下,望着甜葡萄,流着口水说:“葡萄是酸的”。熟透了的葡萄本是甜的。可狐狸的逻辑是:够着了——便是甜的;够不着——就是酸的。葡萄够不着,只能以“葡萄是酸的”进行自我安慰。由此,有人得到启示,在对孩子们进行思维训练时,把问题提得难易适度,喻为摘苹果:跳一跳——够得着——苹果是甜的。  相似文献   

20.
《酸的和甜的》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寓言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很适合低年级孩子学习。文章通过小动物们争议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说明了一个道理——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动动脑筋,亲自尝试一下,不要只听信别人的话。教学这篇文章应该让学生通过读、思考来感知课文所蕴涵的深意,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中受到启迪。[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