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何谓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也称新闻嗅觉或新闻鼻、新闻眼.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形象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2.
"王帮办热线"是生活报在2003年打造的亲民服务专栏,当年只我一个人负责,现在已发展成由4名帮办记者组成的帮办团队。帮办记者每人配一部热线电话,通过专版对外公布,百姓有问题,第一时间直接求问帮办记者,内容特别丰富,五来年"王帮办热线"及生活报在精做民生新闻报道方面的经验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就是"互动"、"搭台"、"牵线"和"传递"。  相似文献   

3.
[访谈实录] 『出镜记者,核心不是出镜而是记者』 张志安、刘虹岑(后称张志安):《新闻调查》比较注重用记者出镜的方式来逐步揭开真相或者展现记者跟新闻当事人的"交锋".这种叙事方式具有怎样的优势? 王晓清:这个栏目是觉得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的元素在里面,那么表现起来在形式上会有它的优势.首先,两个人坐在那里谈话,如果说这两个人能够真正地对话,感觉这种交流是非常有魅力的.其次,一次交流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追问,如果这个记者是一个合格的追问者,节目把他(她)的形象、提问的内容都用镜头表现出来,这个对话就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4.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去年有两个与记者密切相关的"媒介事件"颇引人瞩目,一个是沸沸扬扬的山西煤矿"封口费"事件,涉案60人被依法处理,其中只有4名持记者证的"真记者";另一个是年底频发的数起"抓记者"事件,被抓的"真记者"据说涉嫌受贿.传媒界有人评日:有喜有忧.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2020,(3):F0002-F0002,I000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民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宣传报道的组织策划。截至2月9日,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成员已达43人。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人民日报记者迎难而上、宵衣旰食,捕捉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瞬间,记录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用责任与担当冲锋在抗"疫"一线,用初心和使命激发必胜信念。打赢人民战"疫",人民日报和你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有关记者的是是非非听得够多了:从"欺骗暗访"到"窦唯大闹报社",从"美女记者"到"跪地采访",似乎处在新闻事件发生最前沿的记者们一不小心便反客为主成了新闻的主角,情愿或不情愿地在新闻里"客串"了一把。而招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或千夫所指、或赞扬有加,或横眉冷对、或感恩戴德。似乎向来崇尚客观、公正、平衡的记者们也在两个极端的摇摆中找不到平衡所在。记者角色错位的利弊暂且不论,但这至少给记者们创造了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站在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2000年之前,吴晓波还只是一个财经记者,非著名的财经作家,偶尔的财经时评人。因为职业上的便利,他至少采访过500家以上大大小小、各行各业、知名或不知名的中国企业。他还曾经或深或浅地参与到一些知名企业的新闻、行销策划中,目睹过无数激动人心的辉煌和令人揪心的陨落。所以,用"见过世面"、"开过眼界"、  相似文献   

9.
一、记者职业道德概念新闻职业道德,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活动中所应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基于新闻工作的特点而对记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人",交游广泛,经历丰富,生活内容多变。记者的双重身份(公  相似文献   

10.
现场采访记者是现场新闻报道的主宰者 ,他的表现如何 ,直接关系到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和现场报道的成败。一个好的现场采访记者 ,在向观众传达新闻事实的同时 ,总能够给人一种真诚和智慧的感觉 ,而一个蹩脚的现场采访记者往往给观众留下一种做作、迟钝无知的印象 ,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视性就大打折扣。应该说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较其他新闻媒体的现场报道和传统意义上的影视新闻具有更大的难度 ,因而对现场记者自身的素质和采访业务技能要求就更高。一、电视报道的现场主持人仅仅是个记者 ,不是任何一级的官员或执法者 ,他的职责是反映观众心声 ,…  相似文献   

11.
杨艳辉 《青年记者》2007,(16):141-141
有人曾用"慧眼、神笔"4个字概括记者的业务素养。这说明,培养记者和通讯员的新闻敏感,对于发现新闻来讲,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施锦斌 《东南传播》2012,(10):165-167
突发事件、重大活动报道,SNG电视新闻直播以领先报纸、网络和手机等新老媒体的手段,零时差地呈现着新闻事件的时时动态,满足普通受众的第一知情权。然而,一场漂亮的SNG直播,并非只是镜头、现场音和出镜记者叙述三个构建的简单组合。记者是SNG直播的核心元素,一个成熟而且优秀的直播记者,不是一个简单的传声筒,而要懂得"设计"直播,懂得在新闻现场冷静思考,用符号化的大众传播手段,让"漂亮"的直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3.
<正>什么是"小切口"?为什么要用"小切口"?这要从记者这个职业谈起。记者的职业,从两个方面看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记者对社会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能亲自看到和听到许多事情;另一方面,社会变得如此纷繁复杂,即使一个人看见或听见某些事情,他也不可能确切知道他所经历的事情的原委和全貌。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记者的任务是报道和解释。既然报道是给人阅读的,那么要符合这两方面的需  相似文献   

14.
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对新闻的驾驭能力要求非常高,想要当好一名有深度、有内容的主持人必须先从记者做起。首先,我们对记者型节目主持人进行界定,它是由"记者"和"节目主持人"两个关键词组成,具有记者和主持人双重的身份。要做好记者型节目主持人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新闻素质,又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发现新闻、反映事实,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评论,然后用自己的主持风格去串联节目、传达思想、吸引受众。本文试与大家探讨记者型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5.
张斌 《声屏世界》2012,(7):41-42
"记者型主持人"这个名称中包括两个概念:记者和主持人,这也就决定了他不能单单具有一名优秀记者或主持人的素质,还必须具备记者和主持人两者的素质。下面以温州电视台《政情民意中间站》的主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优秀记者型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说,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但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政情民意中间站》的几位编导都是优秀的资深记者,有  相似文献   

16.
郑云军 《声屏世界》2014,(10):52-53
<正>现场报道就是"由一个具体的人在屏幕上向观众报道新闻,形成直接的人际化交流,有效的拉近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心理距离。由此,电视的报道形式不再是冷冰冰,而是充满了鲜活而具体的‘人’的个性,使观众的收视过程恢复到最直接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1一个好的出镜记者不仅能成就一场优秀的新闻报道,更能成为一个媒体的招牌。然而在某些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并不了解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所谓"公民记者"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写新闻?新闻若只是传递信息,那么,记者与一个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非记者何异?又与一部足以全息摄像的机器何异?人不是机器,因而,新闻也应该充满人的思考、人的温度.名记者郭玲春特别强调新闻写作中的那个"我",甚至于"常常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倾向.有时按捺不住,会直白地呼叫、张扬我的观点."①今天,很多新闻难以打动人、震撼人,原因无他,就是来自记者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不够强大、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18.
11月8日,新中国第八个记者节。作为一个工作节日,更多的是提醒我们记者的责任和使命。记者是忠实记录历史的人,是揭示事实真相的人,是正确引领社会的人。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继续让这些践行职业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优秀同行走上前台,这期选择了"执着"——那些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采访和写作的记者们。"田坎儿记者"罗成友十多年来每年基层采访的时间300天以上,见报稿件中90%是在农村现场采写。朱海燕走过全国7.3万公里铁路线,24次南下"京九",连续8年在3000多来的高原上跟踪青藏铁路。还有更多记者默默无闻倾毕生心血跟踪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某一项运动、某一个方面,堪称专家。他们付出职业热情,既辛苦,又享受着自己的选择。这些记者对他们所关注的领域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为何能长年累月地沉下心来调研、思考?怎样从"司空见惯"中保持新闻敏感?如何在"专"的同时保持宽广的视野,处理好"专"与"杂""点"与"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11月8日,新中国第八个记者节。作为一个工作节日,更多的是提醒我们记者的责任和使命。记者是忠实记录历史的人,是揭示事实真相的人,是正确引领社会的人。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继续让这些践行职业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优秀同行走上前台,这期选择了"执着"——那些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采访和写作的记者们。"田坎儿记者"罗成友十多年来每年基层采访的时间300天以上,见报稿件中90%是在农村现场采写。朱海燕走过全国7.3万公里铁路线,24次南下"京九",连续8年在3000多来的高原上跟踪青藏铁路。还有更多记者默默无闻倾毕生心血跟踪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某一项运动、某一个方面,堪称专家。他们付出职业热情,既辛苦,又享受着自己的选择。这些记者对他们所关注的领域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为何能长年累月地沉下心来调研、思考?怎样从"司空见惯"中保持新闻敏感?如何在"专"的同时保持宽广的视野,处理好"专"与"杂""点"与"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1月8日,新中国第八个记者节。作为一个工作节日,更多的是提醒我们记者的责任和使命。记者是忠实记录历史的人,是揭示事实真相的人,是正确引领社会的人。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继续让这些践行职业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优秀同行走上前台,这期选择了"执着"——那些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采访和写作的记者们。"田坎儿记者"罗成友十多年来每年基层采访的时间300天以上,见报稿件中90%是在农村现场采写。朱海燕走过全国7.3万公里铁路线,24次南下"京九",连续8年在3000多来的高原上跟踪青藏铁路。还有更多记者默默无闻倾毕生心血跟踪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某一项运动、某一个方面,堪称专家。他们付出职业热情,既辛苦,又享受着自己的选择。这些记者对他们所关注的领域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为何能长年累月地沉下心来调研、思考?怎样从"司空见惯"中保持新闻敏感?如何在"专"的同时保持宽广的视野,处理好"专"与"杂""点"与"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