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飘》是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于1936年6月问世的长篇小说。米歇尔以她的家乡佐治亚州为故事背景,以同情黑奴的南方农奴主观点描述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南方家族的兴衰经历,探具美国南方浪漫传奇小说传统,适合一般美国读者的兴趣,自出版后一直风行,销售一千万册以上,且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是美国文坛中最畅销的一本小说。1937年,《飘》被搬上荧幕后,广爱好评。影片开始于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2.
《飘》,在研究领域备受冷落,是因为其传达了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但它对旧南方文明的缅怀,对新南方秩序的迷茫却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无论从文化文本性,还是小说文本性来研究,《飘》都是一部经典的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3.
威廉·福克纳的作品被看作是20世纪美国南方小说创作的高峰。"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是福克纳小说创作的主体,要想对福克纳小说进行研究,就要清楚"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组成。《喧哗与躁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问世后惊动美国文坛,《喧哗与躁动》也对美国小说艺术做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4.
根据交互主体理论,翻译活动不是一种独立的主体性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然而中国的译学理论至今还是以主体性理论为指导原则.本文通过分析林纾翻译小说<黑奴吁天录>中各翻译主体的对话情况,揭示了译本整合过程中的交互主体性作用,从而说明交互主体性是翻译活动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小说《飘》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生活及战后重建,塑造了一个具有女性独立意识、自由、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面对逆境不退缩、褒贬相加的郝思嘉的形象,体现了作家对女性困境的思索,反映出超前的女性意识。本文将对《飘》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形象及小说所体现的女性观进行尝试性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冷山》是与《飘》齐名的美国南方小说,这两部作品作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都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以战争和爱情为主线,两个女主角都在乱世中找到真爱,然后分别,重逢,再分别,从上层社会的淑女变成勇敢坚强的成熟女人。两部小说中都充满了浓厚的南方情结。就其中的家园意识和回归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南方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们对土地的眷恋在小说中的反映,以及战争的残酷和对生活的执着等这些互相交织的因素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飘》中的斯佳丽如何由一位南方淑女变成为新女性的过程,斯佳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对女性博大的人文关怀和深切的自立期待。  相似文献   

8.
《风月梦》是署名邗上蒙人的一部狭邪小说。"狭邪小说"一语出自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名士的存在与名妓是不可分离的,二者构成存在关系,"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构造、征服客体,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的交往、对话。"从《风月梦》中妓女的性格及悲剧结局两方面展开论述,指出作者寄寓其中的同情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高巍  白静 《海外英语》2012,(5X):1-2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黑奴吁天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译有所为"的角度,宏观地从主观动因和客观影响两国方面对《黑奴吁天录》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译者林纾在生态翻译环境主客观因素下,作出的符合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小说《飘》的真正持久魅力并不在于其思想倾向,而在于对当时人性的充分挖掘和完美表现,白瑞德与郝思嘉之间的爱情及其结局也是小说艺术美价值的完整体现。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发展不过是贯穿全书的线索,而"随风而逝",逝去的是那个随南北战争的炮火化为灰烬的南方奴隶主庄园世界,逝去的是一种文明,一个传说。  相似文献   

11.
高巍  白静 《海外英语》2012,(5):1-2,4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黑奴吁天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译有所为"的角度,宏观地从主观动因和客观影响两国方面对《黑奴吁天录》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译者林纾在生态翻译环境主客观因素下,作出的符合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飘》是一部出版于1936年的美国小说,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的一部作品,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飘》通过南北战争这一事件,以亚特兰大和塔拉种植园为背景,描述斯佳丽、梅兰妮、阿希礼、瑞德四个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南方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的遭遇与命运,也反映了残酷的战争导致了主人公们性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博大的基督文化,通过描绘被压迫黑奴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基督教与蓄奴制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该文试图通过小说的创作背景,主人公汤姆的形象,作品的意义浅析基督教文化对美国黑奴解放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飘》以美国南方的一个庄园和亚特兰大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的南方社会,刻画了许多经典的南方人物形象。本文从叙事学的叙述角度出发,以《飘》的视角形态为切入点,来探索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狄德罗以长篇对话形式写成的小说.首先狄德罗选择该形式有必然性,其次其对话形式呈现出“对话主体双重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复次在对话形式下雅克呈现出思想式主人公形象,最后小说的“对话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飘》是美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1936年由《飘》改编而成的电影《乱世佳人》是美国好莱坞经典电影之一,长盛不衰。《飘》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者采用女性叙事策略,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满足了广大女性阅读群体的心理需求。本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探究《飘》的女性叙事策略,启发广大女性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要果敢坚毅,成为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17.
晚晴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翻译的先河,对中国的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后人对其译作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该文以"求真-务实连续统"为框架,透过《黑奴吁天录》这本原著的选择,将其文本、译本以及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林译小说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中务实度高于求真度,以及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该作品细腻形象的人物描写、优美生动的语言、极具个性化的对白使其独具魅力。本文运用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理论及逗乐原则,对小说中主人公郝思嘉与卫希礼及白瑞德的一些对话进行语用分析,以期从分析中领略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艺术手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主人公们富有个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是既相互矛盾又融合统一的。译者的再创作风格即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创作性改写。本文拟对《飘》的创作风格以及傅译本的再创作风格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分析文学作品中原作与译作在创作风格上的矛盾与统一。文章首先讨论创作风格和再创作风格的定义和实质,接着再从小说《飘》的标题、人名地名和小说中的对话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具体的实例来论证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有矛盾之处,更是有机统一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20.
吴慧敏 《文教资料》2007,(31):19-22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轰动世界的著名小说《飘》在中国60余年的译介和接受是一个历经坎坷的过程。从1940年傅东华先生首次把《飘》译介到中国以来,《飘》在中国经历了从一部通俗反动小说到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从傅东华的译本主宰50年到如今十几种译本竞争市场的过程。这一切变化并不是偶然发生,本文旨在以美国翻译家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反思《飘》在中国的重写史,透视相关的文化历史语境,考察不同时期各种形式如何通过"共谋"(collusion)完成重写,揭示其中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制约作用,从而更好地阐释现象,深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