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国维的境界说与皎然的取境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情境关系上,两者都强调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皎然重心性以禅境论诗境;王国维明确提出情景交融及“事境”理论,拓宽了意境内涵;在对“真”的推崇上,两者“真”内涵都有诗意的真实之义,但皎然之真与佛性玄心相关,王国维之真与赤子之心相关;在意境创作方法上,两者都认识到意境创造有虚有实,应虚实结合,皎然提倡苦思与灵感结合,王国维更强调意境是主体在客体基础上的发挥和能动创造;在对后天文学修养对意境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视方面,皎然注重主体的悟性,王国维则精妙剖析意境创造的过程;在语言对意境创造的作用上,二人都反对多用典,提倡清新的风格,但皎然注重辞藻的修饰,王国维注重锤炼字句。  相似文献   

2.
时凤玲 《保定师专学报》2005,18(3):32-33,77
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境理论诞生于他的辩证思维之中;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和谐性等特征。皎然运用这种辩证思维论述了诗境的产生与特征,发前人之未发,给形成中的意境理论注入了独特的内涵,促进了意境理论的诞生。从皎然诗境说的“取境”——直观把握中的心物融合、“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整体观照中的无限超越、“诗家中道”——和谐辩证中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辩证内涵。  相似文献   

3.
辛词雄潭沉郁,达到词之胜境,辛词意境的创造,是多角度、多类型的,有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始境、又境、终境;诗人之境.常人之境等等,从而构成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皎然的诗论中关于意境论的建构不仅在唐代诗论中极具代表性,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意境理论中,皎然将禅之心境、道之意象、儒之比兴综合起来论诗,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唐儒释道三教融合不断加深,而生活在此时期的皎然早年习儒入道,后终归于佛门。皎然在《诗式》中提出“文体四变”这一重要命题。其将“文体”定位于儒家风雅诗教,而“诗道”则被理解为作诗之道。因此,在这一理论支撑下,“文体四变”应该分别为《古诗十九首》、齐梁诗、俗律诗与大历诗。这一方面正合当时儒者重振文道关系的潮流,另一方面也为皎然借阐诗宣扬佛法提供了便利。而于思想史上,尽管皎然以佛教为宗,撰《诗式》也意在彰显佛法之高妙,但客观上依然促进了儒释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论皎然的境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皎然是中唐时期的诗僧,原名谢清昼,又称昼。他是谢灵运的十世孙。他主要活动于唐代大历、贞元时代,一生居住在吴兴的东溪草堂。他的著作有《杼山集》(即皎然集十卷)、《诗式》、《诗评》及《诗议》等等。他的诗歌理论是完整而系统的,包括境界说、风格说、情性说等三个大的层次。本文只就其中的境界说,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皎然的境界说,大致包括三个层次——缘境、取境、造境。现在分别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诗至于中唐,变之始也。"诗歌发展史上有唐型诗和宋型诗之分,而唐宋诗歌的转型并非以朝代划分,中唐文人在盛唐诗歌发展到顶峰后已开始另辟新境的探索,从皎然诗学理论中蕴含的"宋型诗"的特质及中唐至北宋代表性诗人对其理论的接受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学理论对"中唐——北宋"诗歌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佛老之学的影响下,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方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以及道教偏重于崇尚自然、梦幻神游、浪漫超脱的思想特征等因素,皆直接影响唐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探讨,有助于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完善与定型。皎然《诗式》以“取境”为中心论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思想与审美观念,正是中国诗学意境论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开启了宋代严羽“以禅喻诗”等诗学思想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9.
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揭示了诗歌的“自然之关”是一种“妙造自然”的美,并紧紧围绕着诗歌如何实现“妙造自然”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措意”、“作用”和“取境”等一系列重要的诗歌创作问题,从而使诗歌的“自然之关”与不可言表的“无为自然”区别开来,成了一个可以叙述言说的实在,也就把老庄“自然”的审美态度转化为一种诗歌自然美的理论。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与唐代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诗言“境”,始于王昌龄的《诗格》.在王昌龄之后,殷璠、高仲武、韩愈、权德舆、皎然、刘禹锡等,都曾使用“境”这一术语.如殷璠评王维诗云: 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又,高仲武评李季兰诗云: 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 皎然在《诗式》等著作中,也论及诗境.刘禹锡的《董氏武陵集纪》是诗境说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1.
皎然是湖州人,著名的诗僧,以诗首写茶道而开茶道之源。陆羽以湖州为第二故乡,诗人,著名的茶圣,以撰著世界首部茶科全书《茶经》而兴茶饮之风。颜真卿曾任湖州刺史,诗人,著名的书法大师、文字音韵类书编纂家,是皎然与陆羽的贵人、兄长、茶友。对释皎然与陆羽、颜真卿的“缁素忘年之交”进行探讨与论述,兼及“以茶论道”的初步考论,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僧皎然历来被公推为唐代诗僧之冠。《全唐诗》收录的皎然诗共474首,绝大部分都是他写湖州或在湖州所写的.他几乎写遍了湖州的山山水水和风物风貌.研究皎然的生平、皎然的湖州诗和皎然成就的形成原因,对宣传湖州、建设浙江文化大省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最早提出"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是唐代的王昌龄。之后历经皎然、刘禹锡、谢赫、司空图、笪重光,意境理论不断深化。概括而言,其核心内涵有两层: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红楼梦》在意境营造上处处体现着意境理论的精髓。它注重物境、事境、人境与情之交融;在语言上常常体现虚实相生。正因为深得精髓,《红楼梦》极富深意,宛如一座冰山,让后人流连忘返,不断探索其中奥妙。  相似文献   

14.
中唐时期著名诗僧皎然的诗论主张"作用"说意指诗人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活动。"作用"说是皎然诗学理论中一个核心概念范畴,涵盖了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时所关涉到的内容主旨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的内容。"作用"说统摄了皎然"明势"、"明四声"及"取境"等相关的诗论主张。诗歌中有无"作用"是皎然评点历代诗歌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皎然以"作用"说来描述历代诗歌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皎然与道家文化有甚深因缘,这一方面表现在他曾经信奉过道教,学习过长生驻颜之术;另一方面表现在其作品大量吸收和化用老庄术语和思想.这种因缘对皎然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自然观、“言外之重旨”说、“意静神王”论,以及“逸”格理论均受到道家文化的沾溉.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先后曾有王昌龄、皎然、司空图分别提出“诗三境说”、“取境说”、“韵味说”,从诗人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意境营造的独到见解。另外一些诗人的诗歌理论对意境的生发也多有涉及。唐人对意境现象进行思考的深度、广度以及参与研究者的数量超过古代其他任一时期,自发形成了唐代集体性参与意境学说研究的局面,从而形成了唐人对意境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性特色。  相似文献   

18.
皎然“复古通变”论孟二冬,耿琴唐代诗僧皎然在其《诗式》卷五《复古通变体》中说:评曰:“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驾驶同厩,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复、变之手,亦诗人之造父也。以此相似一类,置于古集之中,能使弱...  相似文献   

19.
中外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诗歌创作的心理动机是发泄苦闷。词亦如此。但由于诗词所抒之苦闷各有侧重,由此导致了诗词间的种种不同。诗歌大都抒发政治苦闷,而词多为情感苦闷。与此相应,诗境多为阔大的自然之境,而词境多为内敛的心理之境。诗词体性的或同或异,无不导源于此。  相似文献   

20.
意静神王是意境创作心与道契的创作至境,妙用无体是性相圆融的审美极致。二者贯穿于皎然以意境说为中心的诗学理论,是正确阐释“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这一诗学命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