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趣味导入1.(师板书:水果)问:看到老师写这个词你马上想到了什么?(苹果、桔子、香蕉……)理解:水果包括苹果。水果不一定就是苹果,但苹果一定就是水果。2.师:在数学里也有这么有趣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其中一组关系“整除与除尽”就是这样。(板书:整除与除尽)3.明确研究范围。师:不论是整除还是除尽都是指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了?今天,我们在研究整除时所说的数都是指除0以外的自然数。二、整除的意义及与除尽的关系1.初步形成整除的概念。(1)出示算式:10÷5=214÷3=4……212÷12=19÷1=91.8÷6=0.36.4÷0.…  相似文献   

2.
学生对数学复习课往往不感兴趣,对概念复习课,更感乏味。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复习数学概念时,若能较好地运用下述几种方法,可使学生积极思考、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一、比较法。如复习“整除”和“除尽”时,出示一组题:将被除数能被除数除尽的算式用( )括起来,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的用( )括起来:15÷3=5,55÷1.1=50,15÷2=7.5,2.4÷0.2=12。学生练习后,让他们讨论、比较,明确这两个  相似文献   

3.
数学练习讲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评练习不能就题论题,更不能停留于给个答案,而要精心设计,在“活”字上下功夫,做到讲一题带一片.下面浅谈评“活”练习的三点做法.一、“活”在概念的理解之中.如讲评判断题:“5能被2整除( )”时,不但要指出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还要举例把“整除”和“除尽”这两个不同概念讲清,同时启发、引导学生从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联想到“倍数”与“倍”的不同之处.“倍数”所表示的是能被某一自然数整除的自然数;而“倍”只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商(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倍数”和“倍”分别对应于“整除”和“除尽”是两个相近而又不同的概念.如:12÷3=4,可以说12是3的倍数,或12能被3整除;也可以说12是3的4倍,或12能被3除尽.6÷5=1.2,只能说6是5的1.2倍,或6能被5除尽;不能说6是5的倍数,或6目被5整除.10÷3=3(1/3),只能说10是3的3(1/3)倍;不能说10能被3除尽.这样,学生对“整除”和“除尽”,“倍数”和“倍”的异同点就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江苏教育》小学版今年第3期上刊登的《数的整除中若干概念的教学小议》一文,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阅后得益不少。我们也有些补充意见:一、原文第二部分“关于整除和除尽”中的实例之①,恐系作者疏忽,误把“17÷3=5……2”写成“17÷5=3……2”。其实,为突出除不尽的意思,宜把“17÷3=5……2”写成“17÷3=5.666……”。二,就部编小学数学教材来看,除尽的问题也是限制在自然数和有限  相似文献   

5.
学校开展“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听课中发现,一位教师教学“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时,为了揭示计算法则,先安排学生进行折纸活动,即把一张长方形纸的35再平均分成3份,观察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得出算式:35÷3=3÷53=15(能整除),进而又将一张纸的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5÷3=1÷53(不能整除)。继而推导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计算法则。但在练习时,有两名学生在计算67÷2=时,仍用6÷27=37表示。按理说这无可非议,不料教师在总结时指出“:例题讲过了,应按法则进行计算。”教师没有评价其是对的,只是一边“指正”,…  相似文献   

6.
“数的整除”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数的整除”的概念很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概念时,注意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的概念.1.通过计算,引出整除的概念.教学时,先让学生计算以下各题并思考:这些题是否都能除尽?15÷3 15÷2  1.2÷0.441÷5 0.8÷2 2÷0.5 24÷2再引导学生把这些能除尽的算式分成两种不同  相似文献   

7.
数的整除达一单元概念较多,而且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讲清概念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一、讲清容易混淆的概念 1.关于数的整除的定义。教材通过除法算式15÷3=5、24÷2=12,得出:“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商正好是整数,当然也包括0这个数,所以数a指的是整数,数b指的是自然数(除数不能为0)。  相似文献   

8.
问:整除与除尽有什么不同? 答:整除与除尽是两个不同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果一个自然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没有余数时,我们说a能被b整除,或叫做b整除a。记作a∶b。例如32÷4=8,我们说32能被4整除,或叫做4整除32。记作32∶4。这里的被除数,除数都是自然数,商也是自然数(不可能为零),我们才称为整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26页例1和“练一练”。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几十几和几百几十(最高位不能被整除的)除法口算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除法估算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综合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明确把几百几十拆成哪两部分。教学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选两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0÷3=200÷2=39÷3=420÷280÷4=600÷3=84÷4=550÷5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450-80=□□□师:为什么把450分成300和150?(组织学…  相似文献   

10.
下面是“数的整除”一课的两个课例片断:课例1环节一:要求学生口算下面3组算式的结果。①15:3=5 28干7=4 33于11=3②10 3=3·,·…l 20于7=2……6 35令11二3……2③1 .5令3二0.5 28十0.7二40 3 .3令1 .1=3环节二:引导学生比较3组算式,揭示整除算式的特征和整除的意义(用字母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表述)建立联系(对”课例1”环节三进行适度改动)。师:以15令3二5为例,15除以3等于5,我们就说15能被3整除;3除15等于5,我们就说3能整除15。师:同学们能参照老师刚才说的方法,说一说在算式“28于7=4,,和‘,33十11=3”中“谁能被谁整除”,“谁…  相似文献   

11.
数学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某些概念在表达形式或内涵、外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而小学生的概括、理解和推理、辨析等能力还处于初级水平,所以在学习一些相近或相似概念时。很容易产生混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概念内涵的从属而引起混淆即把本是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例如:“整除”与“除尽”,由于在小学低年级的整数除法中,“除尽”也就是“整除”,不能整除的,也就是不能“除尽”,易使学生把“整除”与“除尽”当作同一概念,致使在学习数的整…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在教学“数的整除”一课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探究活动。上课一开始,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能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挑了10÷5=2,20÷3=6…2,1.2÷3=0.4,0.6÷0.2=3,6÷5=1.2,250÷5=50,13÷6=2…1,0.16÷0.8=0.2这样八道除法式子写在黑板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类。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大多数学生根据商是小数还是整数把除法式子分成两类,有的根据有没有余数分成两类,有的根据小数除法、整数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分成三类……真是议论纷纷,答案五花八门。案例二:以下是一例教学“圆的认…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常把一些容易打混的数学语言胡乱使用。现举数例如下:1.“单位名称”说成“名数”。譬如在应用题教学时,不少教师喜欢这样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写名数。”意思是“单位名称”不要漏写,如“3元”不要漏写成“3”。这样,就把单位名称”与“名数”混为一谈了。2.“整除”与“除尽”不加区别。例如不少教师把“10÷4”说成“10能被4除尽”,把“10÷2”也只说成“10能被2除尽”。其实,“10÷2”以说成“10能被2整除”为好。虽然前者并无错误,但后者更精确、更规范。  相似文献   

14.
【教学案例】教师借助演示,引导学生学习例题“:有6个梨,每3个装一盘,可装几盘?”并诱发学生自主列出算式:6÷3=2(盘)。接着,教师添加一个“梨”,提问学生“: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学生不难列出算式。再接下来,教师又把“梨”的个数分别设为8个、9个、10个、11个,让学生把教师发给的“纸片梨”、“纸片盘”拿出来,前后两桌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并要求写出算式。交流时,各组代表纷纷向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6÷3=2(盘)7÷3=2(盘)……1(个)8÷3=2(盘)……2(个)9÷3=3(盘)……0(个)10÷3=3(盘)……1(个)11÷3=3(盘)……  相似文献   

15.
【案例】《精打细算——小数除以整数》片断一:出示:2000÷5=200÷5=20÷5=师:说说每题的得数是多少?有什么发现?师:那么,继续往下写能得到……?生:2÷5=0.4,0.2÷5=0.04。师:这两个算式和上面三道算式一样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除法"。片断二: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计算11.5÷5呢?反馈:生:11.5元=115角,  相似文献   

16.
1.为什么不把“1”也归入质数一类? 全体自然数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质数;另一类是合数;“1”既不算质数,也不算合数,单独算一类。质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而合数还能被其它数整除,所以把质数和合数分成两类的理由很充足。“1”也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如果把“1”也算作质数,那么把自然数分成质数和合数两类,不是更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一个小例子谈起。比如说,2618能够被哪些数整除,也就是说,2618的因数有哪一些。我们知道,可以把合数分解质因数,而且分解质因数的结果只有一种。2618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2618=2×7×11×17。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如果“1”也算作质数,那么把一个合数分解成质因数的时候,它的答案就不止一个了。  相似文献   

17.
初步学习了整除概念后,一部分学生对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理解有困难,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句话,我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打比方。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打比方,这里面尤为突出的比方是“锁能被钥匙打开,钥匙能打开锁”。大家就敲定用这两句话来比喻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学生头脑中马上有这样的对应:a÷b=c(c≠0)锁钥匙或紧接着举例让学生辨别是非:“28能整除7对不对?”生“:不对!“”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28是锁,7是钥匙,锁打开钥匙是错的。”“7能被28整除对不对?”生:“不对!”一生站起来说:“7是钥匙,28是锁…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自然数和整数、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明确数的整除所研究的范围。教学重点、难点: 搞清整除概念、约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整除的意义,引导学生区别容易混淆的“整除”和“除尽”的概念。 教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四组实  相似文献   

19.
商不变性质,课本上是利用一个除法算式6÷3=2依次分别将被除数和除数扩大10倍而得到的一组算式:60÷30=2,600÷300=2,6000÷3000=2来说明的。例子具体明显,学生极易接受。又通过例9、例10的练习,学生很快掌握了多位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简便算法。例11是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算式8500÷200=42……100来说由于余数“1”是在原来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1个“百”,而不是“1”。根  相似文献   

20.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让学生用“商不变性质”去发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什么叫商不变性质,并让他们举出与“1÷2”相等的算式,从中选出“1÷2=2÷4=3÷6”,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1÷2=2÷4=3÷6”改用分数表示,得:21=4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