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玮 《福建教育》2020,(47):21-23
<正>长期以来,审美教育被看作是思想/精神/心灵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与西方哲学自原点开始便坚持的"灵魂高于肉体"论有着深刻的关联。柏拉图就曾这样说过:"我们要接近知识只有一个办法,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因此,人们总是把美育视为高高在上的"熏陶"或"陶冶",而忽视了它与身体,特别是与作为身体拓展的生命之间的关联。其实,无论对审美,还是对整个人类生活来说,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福克纳所生活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剖析了昆丁·康普生这个人物形象,认为:昆丁·康普生是资本主义异化了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物。昆丁的自杀是殉道者的悲剧。作者在人物形象上寄寓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前途命运的思考——在物质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何处去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内容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评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时,我们通常会把昆丁的自杀简单地归结为:家族的衰败,妹妹凯蒂的沦落。本文从"时间意识"这一视角来解读昆丁之死,旨在揭示时间毁灭的特性被昆丁敏锐捕捉,大肆渲染。为了斩断困扰他的时间,不再听到"时间滴答滴答的"脚步,昆丁跳入冰凉的河水,滚滚的时间之流将其淹没。因而,是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杀死"了昆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把"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崇高"作为职业选择的"共同目标",探究了职业选择中的情感因素,提出职业选择要做到"精神原则与肉体原则"的完美契合,这些思想对于我们高校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的教育均有着良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肉体与灵魂? 对于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无须探讨的问题.因为惩罚指涉的对象无疑是学生,是给学生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也即"惩罚首先包含有意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施加痛苦的意思"[1]很明显,对学生施加痛苦无非就是给其肉体或者灵魂(精神)制造痛苦.这样看来,惩罚实质是把学生的"肉体与灵魂"作为其运作的对象.而在"肉体与灵魂"两者之中,把肉体作为惩罚的运作对象既具有历史的悠久性,也在现实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名魂·命     
一个人的名字与一个人的灵魂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联系,呼唤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控制一个人的灵魂,这是梅山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巫术观念。而根据原始人类的共识,灵魂可以独立于肉体之外,控制了一个人的灵魂,肉体就等于死亡了。因此,原始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得特别神秘。  相似文献   

8.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教育的本真和根源是焕发和延续生命,缺乏生命灵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无精神灵魂的无知肉体。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和引导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动,从而不断的进行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完成,让人类历史文明传递,让人类文化成果流传,让人类生命延续。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类走向幸福,成为"完人",而教育就是人类通往幸福的阶梯。  相似文献   

9.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着灵魂与肉体的有机结合,印第安图腾“羽蛇神”就是这一梦想的生动体现。对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的独特感触使英国作家劳伦斯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同时把自己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性格反映在部分男性形象的身上,最终完成了自己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的"肉体—工具"物质结构的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改造人类的生物性而赋予人类以文化性的人化活动。虽然教学活动在目的上以培育人类的文化性为取向,但是为保证人类文化性的发展动力,教学活动在功能上主要反过来满足人类的生物性。于是,教学活动既需以赋予学生以文化性为取向,又不能完全以赋予学生以文化性为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教学活动的人性悖论。要实现教学活动的人化回归,就需要从整体上考查现实的教学活动,在有效地满足人类的生物性的基础上,限制和利用人类的生物性,尽可能培育人类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山水画艺术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自然观充分体现了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妙契的关系,反映出传统山水画家肉体与精神上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得到发展的同时却破坏了自身的栖息之所,也破坏了传统山水画所折射出的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读昆体良     
"昆",是中国"百家姓"之一"姓"。看到"昆体良"这一人名,绝大多数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会一头雾水:有这么个人?什么朝代的?——这真难怪读者!因着表达的需要,在我某一本专著的"前言",我曾这样写:昆体良不是今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全名为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 ilianus),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集大成者,是夸  相似文献   

13.
"灵肉一元"文化观是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主题之一,亦是该派诗歌"爱情"主题的具体表现。前派诗人罗塞蒂兄妹、梅瑞狄斯等在其诗歌中追求"灵肉一元"的终极爱情,即精神和肉体的结合达到完美的极致;追求"身"(肉体)"心"(精神)合一,即精神和肉体和谐一致的完美结合。拉斐尔前派诗歌具体表现为:一方已经"升天成仙",是天上的灵与地上的肉的一元化,或者精神上幻想的爱恋,是基于"现世死亡与来世复活"(生死轮回)等死亡意识之上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记忆这个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为日本女性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路径。在日本的明治、大正时代,日本虽然学习西欧的先进文明,却将女性置于此外,仍然以"贤妻良母"为妇德标准来束缚女性。"生儿育女"是日本近代女性作家的肉体记忆,"贤妻良母"则是精神记忆。女性作家在作品里否定社会对其"生儿育女""贤妻良母"的定位,肯定满足自我欲望的"主体的性",以争取女性的肉体解放和精神解放实际上只是一种表象,而深层次的文学内涵则是要重塑女性作为主体的肉体记忆和精神记忆。  相似文献   

15.
七子之歌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穆旦诗歌充满了不同的自我的声音,展示了人类心灵最为丰富而神秘的一面.以"带电的肉体"和"丰富而且危险"的写作方式直逼当前中国诗歌中"那一团模糊不清的诗意",颠覆了现代诗歌中残留的古典性和传统性,在此之上建立的是一个独异的穆旦世界多重、分裂的现代自我,苦涩的现代感情,人与世界、人与自身之间更加暧昧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蒋禾  刘天纯 《高中生》2010,(31):60-60
在并不遥远的某个年代,一群群机器人获得了自我意识。由于编程错误,由于人类的虐待,由于自身的追求,这些高智商的有着钢筋铁骨的机器人,密谋着暴动,准备向着那些只是肉体凡胎的人类举起武器。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作为主要体现课程变化载体的教科书的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教育家比喻"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科书是课程的肉体",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才是一个活生生  相似文献   

19.
丁丁当当     
<正>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丁丁当当是一对充满灵性的傻子兄弟,两个肉体,好似一个灵魂。他们生活在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世界里。偶然的机会,他们跨入社会,和世俗世界发生这样那样的碰撞,演绎出或温馨或冷冽的故事。丁丁当当不像造物主失手产出的"劣质品",反而像是一对天使,用一种永远也不会被"社会化过程"污染的天真、单纯和善良,反衬着人类各种灵魂的底色。  相似文献   

20.
正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所在即人与兽的差别。人由灵魂与肉体两部分构成,其中肉体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也即是说人之为人,端赖于有一个动物所欠缺的灵魂,且这个灵魂应该是一个可以分美丑、别善恶的灵魂。但就目前的经济社会而言,人活在世上,往往背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并非为追求灵魂的善,而是为了肉体欲望的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