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抓住题眼,区别文章的体裁 首先要从大方面把内容划开,即“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写”。 区别抓住字眼,明白什么题目是写事,什么题目是写人。例如《这件事教育了我》与《我尊敬的一个人》,前面的题目是写事,从题目上,题上“事”教育了我;后一个题目写是写人,从题目上,题眼写“一个人”,要求互相区别,审题时分清写人和叙事,了解文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学生学写话题作文时,出现的问题不少,最集中的问题就是拟题。比如一次要求以“亲情”为话题的练习,结果直接以“亲情”为题目的占了55.3%,其它的占了44.7%,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只有一个——《灯光下的微笑》。我仔细分析了每篇作文的题目,发现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题文不符,比如《安详》;2.过于宽泛,大而不当,比如《亲情》;3.俗套。比如《母亲的温暖》。我觉得问题的症结除了学生把“话题”和“题目”这两个概念混淆以外,  相似文献   

3.
这篇作文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文题与内容不相符。就这篇作文的内容来说,较为合适的题目应是《我的老师》之类,而现在文章的标题却是《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因为其中有“那样”二字,就不单是写一个教师就能切合题目的了,因为“老师那样的人”,可以理解为类似老师的那种人。须知,“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和“我最崇拜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4.
一是“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郑板桥曾说“:做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意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每次作文命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收集这些闪烁的智慧之光,再稍加修饰琢磨,确立几个可供选择的文题。从孩子心灵出发的文题,成人有些无法理解,但学生觉得这是自己写作成功的第一步。我的作文教学中就有学生自拟的闪光文题,比如写四季景色的《聆听季节的精灵》;写马蜂入侵课堂事件的《“蜂”波》;写人物的《吾家有弟初长成《》小山村·教师·我》;写意象小诗的《叶儿青青《》一个人的精彩》等。二是“抓住时机趁热写作文”。抓住…  相似文献   

5.
曾在《博览群书》上读到朱伟一先生的《往事》一文。写他12岁的儿子“写砸了”(朱先生语)一篇命题为“往事”的作文的这件事。他分析原因说:“主要是跑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重点,像没有对准焦距拍出来的相片。”接着又写道:“我同儿子讨论了半天.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如何改才好。最后两人一致认为,这个题目就是没有办法写好……连孔圣人都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圣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求一个12岁的小孩写一篇深奥的文章呢?”作者的这种分析与责怪在当下可谓大有市场,对此本人大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六年制第八册)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文章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小学生年龄很小,生活体验甚少,很难领悟到文中作者的情感内涵。因此,要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亲隋”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三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母亲这是怎么啦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原香港《文汇报》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主编、我国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聂绀弩先生1940年12月6日在桂林写的《怎样做母亲》一文。那是一篇回忆录,说的是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怎样凶狠地打他,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以及他对母亲总是打他的原因的分析,对天下做母亲的劝告。那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同绝大多数回忆母亲对儿女的恩德的文章完全不同,那简直是在控诉他的母亲。因此,印象非常深。当时,我读之后,有一个感觉:聂绀弩的母亲太特殊了。  相似文献   

8.
《荔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母子之情。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以理解这超乎寻常而又非常质朴的亲情呢?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9.
今年由于自学考试的缘故,我认真研读了司马迁所著的《报任安书》一文,司马迁在此文中述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发泄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述说了自己受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明了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了解这些以后,我认为我很有必要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把这些资料呈现给学生,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非常有必要。于是一节崭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堂实录诞生了。  相似文献   

10.
【设计说明】闲笔,是写人记事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关注闲笔,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思,咀嚼文章的情味。本设计按照“1+X”阅读课程形态,组合了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以及八年级上册第6课推荐阅读篇目《我的母亲》(邹韬奋)等三篇散文,引导学生辨识、鉴赏、学习三篇课文中的“闲笔”,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某初三年级同学以《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为题作文(此题为2002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其中多数同学应题而作,在文中表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或者写出自己的决心和勇气。但也有同学不愿依题而写,如一个同学就改题为《我看〈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他认为原题不适合他。“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我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宁他针对题目,写下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我在我市的三个县巡回上过一节《纸船——寄母亲》的诗歌教学公开课。课上过之后,自己对这节课还比较满意,于是就写了一篇题为《我让学生当了一回诗人》的教学体会的文章,投给了《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毛珏珺 《南昌教育》2009,(11):11-11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如画龙点睛,能使文章熠熠生辉。所谓题目,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概括诗文或讲演内容的词句”,是对所要写的文章内容的一个高度浓缩。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说的也是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额头、眼睛那么重要。因此,写作之前先拟题、拟好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4.
我的母亲     
关于我的母亲,我写的不少了。20年代初期,在美国写《寄小读者》时写了她;30年代初期,她逝世后,我在《南归》中写了她;40年代初期,我以“男士”的笔名写的《关于女人》这本书中写了她;同时在那时候,应《大公报》之约,再写《儿童通讯》,在“通讯三”中又写了她。这些文章在《冰心文集》中都可以找到,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我想,天下没有一个人,不认为自己的母亲是最好的母亲(当然也有例外)。但是母亲离开我已经57年了,这半个世纪之中,我不但自己做了母亲,连我的女儿们也做了母亲。我总觉得不但我们自己,也还有许多现代的…  相似文献   

15.
幸福控     
年轻人慨叹,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长大了,简单就是一种幸福。在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老师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吸引人眼球。后来慢慢地读书多了,又有新的感受。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鲁迅的《故乡》,谁能说这些平淡无奇的文题就不精彩呢?简单、直白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写人作文”训练,从观察人的外貌到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人物的特点,足有十篇之多。现就如何上好这类作文指导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前后比较,抓题眼定中心。教材所安排的“写人作文”训练中,许多文题内容相近,如第七册基础训练2“我喜欢的一个人”,第九册基础训练6“我敬佩的一个人”,第十册基础训练7“夸爸爸(妈妈)”,第十册基础训练6“我爱的一个人”等。这些文题学生写起来容易套作,以旧充新,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前后比较,抓住文题的题眼“喜欢”、“敬佩”、“夸”、“爱…  相似文献   

17.
王勇 《教育文汇》2006,(11):47-48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祭文,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不但全篇写情,而且写得非常真,非常深。历来被称为“至情”之文。《古文观止》评此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记得学这篇文章之初,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朗读者那凄婉哀伤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喂鸡》是一篇习作例文。教学本课,担负着指导阅读和写作的双重任务。根据本课特点,教学时,可紧扣“喂”字这一题眼,弄清文题关系,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全文,把握文章中心。一、审题抓“喂”字,了解文章题旨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对题发问:①从课题看,文章主要写“我”做什么事?②作者通过写自己喂鸡的事,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那天学习《我与地坛》,围绕“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的问题,我要求学一生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学生在积极地发言,可是我还发现有一个学生在静静地流泪,她没有参与讨论,她更没有起来发言。她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个人偷偷地、静静地、默默地流着泪。  相似文献   

20.
有话说和说得来——《文心》教学主张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题目与内容》这篇近5000字的长文(以下简称为“《题》文”),主要阐述的是关于作文教学的基本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作”好“文”?夏丐尊、叶圣陶在《题》文中认为,必须让学生写“有话说的,说得来的”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