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刑事诉讼法中的简易程序对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有重大意义,但是,在诉讼中不允许以简化诉讼程序为由而剥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被告人在简易程序中的权利同在普通程序中的权利一样都应得到保护。诉讼中一旦发现不适应简易程序,人民法院应将简易程序较为普通程序。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简易程序中 ,被告人失去了在普通程序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很多权利 ,那么 ,简易程序是否是正当的程序 ,当然会引起很多人的质疑。从简易程序的程序正义背景、诉讼效率意义、实体公正结果来看 ,简易程序是正当的。  相似文献   

3.
在刑事简易程序中,被告人失去了在普通程序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很多权利,那么,简易程序是否是正当的程序,当然会引起很多人的质疑。从简易程序的程序正义背景、诉讼效率意义、实体公正结果来看,简易程序是正当的。  相似文献   

4.
现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选择权的制度设计存在缺失。笔者以权利维度下的程序正义为视角,着重分析了公诉案件中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选择权的理论基础,即程序正义观念的确立、意志相对自由理念的完善、人权保障功能的跟进、程序主体性原则的实现。在借鉴相关国家成功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被告人不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时,应具有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的权利;被告人自愿认罪时,应享有申请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公正与效益成为现代诉讼程序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简易程序的适用正是为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刑事诉讼效率,基于程序繁简分流的原则,刑事简易程序应运而生.程序的简化,必然使被告人的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行法律关于刑事简易程序被告人权益保障的规定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应合理界定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增加被告人享有对法院变更罪名的知悉权,赋予被告人完整意义上的选择权等等,进一步完善刑事简易程序中被告人权益保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当法律程序的内涵在于它要求一切过程都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本质在于防止专横和滥用国家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非法侵害.它要求刑事简易程序的设计能够符合程序理念,能够保障程序正义,并且保障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最基本的权利.我国现行刑事简易程序对被告人的基本权利重视不够,应当采取更加完善的措施保障被告人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诉讼简易程序虽分流了一些案件,但其适用范围较小。因此,对于部分适用普通程序的刑事案件,在被告人对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并无异议,且自愿认罪的前提下,实行简化审理,从而进一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但在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时,需要严格把握其提起及适用条件,并注意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设置刑事简易程序的目的在于提高诉讼效率的同时保障司法公正。完善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适当扩大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增设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明确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转换的条件,加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护,改变公诉人不出庭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刑事诉讼效率,基于程序繁简分流的原则,刑事简易程序应运而生。程序的简化,必然使被告人的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行法律关于刑事简易程序被告人权益保障的规定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应合理界定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增加被告人享有对法院变更罪名的知悉权,赋予被告人完整意义上的选择权等等,进一步完善刑事简易程序中被告人权益保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证人出庭制度似乎变成了证人不出庭制度:被告人认罪的案件实行简化审理,证人很少出庭;即使在普通程序中,法律也不要求所有证人一律出庭。对于仅剩的需要证人出庭的案件,却存在着无法强制证人作证的问题:由于律师无法对尚不存在的证人证言提出异议,启动法院强制证人出庭的权力变得不切实际;而特定近亲属享有免于出庭作证的特权,法院无法强制其出庭。需要肯定证人出庭制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机制改革,赋予被告人审前充分的质证机会、扩大适用认罪案件程序、将证言分为尚未取得和已经取得两种情形以及将特定近亲属的免于出庭作证特权改为拒绝作证特权。  相似文献   

12.
在立法所规定的内容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收集到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之后"未提交"的制度空白成为制约"申请向控方取证"制度运行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推断"申请向控方取证"制度在辩护方自身和向检法机关申请两方面都将存在实施困境。公权力救济无效和侦查阶段控辩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所导致的辩护方力量孱弱是上述困境出现的极为重要的两个因素。要彻底改变此这一困境,就要提高审前程序辩护方地位,同时营造发挥检察机关监督职能发挥作用的空间,遏制侦查机关的权力扩张;在审判程序上提高法院地位,实现审判中立;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诉讼程序和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刑事诉讼体系中,最后陈述权的主体是刑事被告人。包括自然人被告人和单位(法人)被告人,公诉案件被告人和自诉案件被告人,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中的被告人。公诉人、自诉人、辩护人不是最后陈述权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自认事实所具有的免证效力对提高诉讼效率有极大作用,它不仅能适用于民事诉讼,也可适用于刑事诉讼。美式辩诉交易制度的实质就是认可被告人的自认。因此,只要将属于“自认”的部分事实从“自白”事实中分离,其免证效力将大大提高刑事审判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将庭前审查程序中案卷移送的方式回归到全案移送,其存在着无法防止不当公诉和排除法官预断,以及难以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和辩方庭前参与的弊病。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尚无司法审查制度支持,对检察权和司法权关系定位不当,以及受传统诉讼观念影响所致。就此,我国应该逐步建立预审法官制度,完善配套程序,以实现庭前审查程序的过滤、分流和保障被告人人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上诉不加刑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只有被告人一方上诉的案件,不得加被告人的刑罚。它确立的理论基础在于诉讼的民主性及刑事诉讼的自由价值,它设立的目的使被告人能够毫无顾忌地行使上诉权,保证被告人的诉讼地位不会由于上诉而更加恶化。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该原则。但尚不够成熟、完善,需要法律作出更加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辩护律师与现代刑事诉讼关系的分析 ,突出了辩护律师在现代刑事诉讼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我国辩护律师的现实窘境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改革提出了一番设想。  相似文献   

18.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证了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的必要性,认为用司法解释规定单位犯罪的程序是不合适的.在立法模式上,主张将单位犯罪的特别诉讼程序统一纳入刑事诉讼法典,采设专章的立法体例.对于应规定的内容诸如单位犯罪被告人的确定、诉讼代表人制度、有别于适用于自然人的强制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若干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本试图对沉默权若干基本理论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制度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