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摘卡片     
教师要克服四种自我中心倾向“非自我中心化”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皮亚杰认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束缚了人的认识能力,阻碍了人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阻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适应。教师的自我中心倾向也会使教师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心理换位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通俗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看法总是对的.应该说,与儿童最初的毫无自我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相比,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因为他们到底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了.但是“自我中心”倾向并不简单地随个体的成长自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而这后来的“自我中心”倾向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就不再是促进了.换言之,在成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幼儿园里常常可以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其实只是他们自我中心化的一些外在表现。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  相似文献   

4.
一、自我中心言语理论的简要概述(一)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主要观点1926年皮亚杰发表了《儿童的言语和思维》一书,首次提出了“儿童自我中心言语”这一概念。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不明白他的话是说给谁听的,也不在乎别人听不听,对方也不易听懂他说话的意思。自  相似文献   

5.
发生认识论的教育原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亚杰在许多科学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但他最杰出的成就是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试图根据认识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和它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来源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知识。”为了使原先是纯哲学的认识论课题能够用实验手段来加以验证核实,皮亚杰独具匠心,找到儿童心理学这个分析性工具,使得发生认识论从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与所有的人类科学都发生关系的独立科学。发生认识论首先关注的是概念和运算在个体心理上的发生发展,关于个体在心理上吸收和运用新知识的建构机制是发生认识论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必然地和一系列教育原理有着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确实,皮亚杰的理论体系中蕴藏着深邃的教育思想,也启迪了许多蜚声世界的教育家去着手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实验。本文着重探讨发生认识论在智育和德育方面的教育原理。  相似文献   

6.
自闭孩子的状态:一方面,他们在很长时间内都停留在皮亚杰所称的“自我中心”阶段,也就是难以区分自我与外界,在认知上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概念。这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于他们缺乏对物品归属的认识,教很多次也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康姆斯顿·卡敏(K·Kamir)博士是一位在美国颇有影响的相互作用论者,她的教学课程以皮亚杰的相互作用理论为设计依据,被称为“皮亚杰式的教育规划”。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3~6岁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正是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一大特点。如果任其发展,它将成为日后个体学习发展中的障碍。为了帮助儿童改变“自我中心”,获得认知的发展,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卡敏认为应该从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培养着手。她常常鼓励孩子在外出旅游时,把自己看到的、最喜欢的东西带到常识角来,让大家一起观看,一起交谈。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而且能使孩子想到同伴,碰到感兴趣的事,有了喜欢的物品都能与同伴共享快乐。另外,这样的设计也为孩子们的相互交往提供了谈话的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即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分析问题,并且认为自己的看法总是正确的。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使人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束缚着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总而言之,“自我中心”这种意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从儿童开始就有一种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即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分析问题,并且认为自己的看法总是正确的。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使人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束缚着人们  相似文献   

10.
“不等号”的认识很简单:2>1,1<2。学生有了数序概念的基础,单独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并不困难。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难点在于“数与式比大小”,如:2=2,2-1<2,2+1>2。怎样向才入学几天的孩子们说明这个问题呢?我把玩具跷跷板做成了实物教具。孩子们看到跷跷板左边坐着两个布娃娃,右边也坐着两个布娃娃,跷跷板保持平衡,显示器上出现2=2;左边有一介布娃娃掉下去,只剩下一个布娃娃,跷跷板左边  相似文献   

11.
幼儿,特别是那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幼儿,在想事、做事时总是只想到自己,或从自己出发。这种情况,一般成人可能认为小孩子都有点“自私”。但稍懂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不是道德范畴中的自私,而是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中心主义”。其特点是除思考问题时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外,还误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别人的观点,并为其所接受。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既然是一种暂时现象,就有可能、有必要通过教育,加速其向“非自我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瑞士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当代名的发生认识论和心理学家,他的大量研究,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丰富的事实材料,要研究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必须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看法,本仅对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理论作粗略的述评。  相似文献   

13.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他提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即理解)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  相似文献   

14.
皮亚杰称儿童特别是幼儿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专注干自身,很少考虑他们以外的人所知觉的世界,在皮亚杰看来,这种自我中心性贯穿在儿童认知活动的所有领域,影响着他们的知觉、语言和社会互动,过去20余年的研究表明幼儿并不像皮亚杰最初说的那样自我中心化,而且他们采择其他人观点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改善,但自我中心仍然准确地描述了学前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许多特点,并且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适应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   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小膝盖上,拍拍她说:“坐好。”   对这一切,我已习以为常。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承认了“她”。她的布娃娃名叫咪咪乔,这是她的孩子,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   但这种承认多少有些虚伪和应付,因为每个成人实际上都已经不能把一个布娃娃真的当做一条生命。我们是在哼哼哈哈地将就着附和女儿,在下意…  相似文献   

16.
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创立的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论。它的问世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个理论以“运动”、“发展”为核心,自始至终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不仅从个体发展方面印证了辩证之原理,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构主义教育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总是强调:“我的核心思想是相互作用”。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不断地相互作用,逐渐构造的结果。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正是主体的运算构成了他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智慧活动中所运用的结构元素”。这就表明了结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强调了主体活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双向建构论的核心论点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导致了个体的发展。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表明了认识过程中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即“同化于己”的内化过程。顺应是“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表明了在客体作用下主体  相似文献   

18.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够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就这一意义而言,皮亚杰客体结构是主体建立的。随着主体认识图式的发展,对客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客体的建构。认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概念;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20.
当前,幼儿自我中心现象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在惊喜现代幼儿聪明的同时,又常常哀叹他们道德品质的低下。许多幼儿凭着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不尊重长辈、独占欲强、缺乏同情心等缺陷。这种偏离社会行为规范的现象,怎样才能矫正?本文就幼儿自我中心的成因及教育对策谈点粗浅看法。一、幼儿自我中心的成因分析1.自我中心化是幼儿自我中心产生的心理原因自我中心化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早期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一切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认为7岁以前的儿童,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化的倾向。1岁半以前的儿童总是以自己的身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