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鉴赏古代诗歌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笔者经过数年教学实践,认为“读”与“悟”最为重要。现详述如下:一、通过读获得整体感知“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 相似文献
4.
5.
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审美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构造美,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皆文质兼美,尤其是古代诗歌,是历经千百年时间流水的冲刷而愈发闪烁着夺目光彩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堪担净化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在厚重的中国文学史中,诗歌占据了最辉煌、最灿烂的一页;在千古流传的古代文学经典中,诗歌是最为夺目的明珠。 相似文献
7.
张春秀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10(2):119-120
小学古代诗词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诗词描写的景物,体会作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就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搞好古诗词教学谈一些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自玫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15-15
诗歌在语文里面占据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语文教学的一半内容都是诗歌教学,并且诗歌的阅读与理解也是历代教师谈论的主要话题,本文主要从高中学生的在新课程下的古代诗歌教学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古代诗歌教学方法给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可是,当今的中学生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漠视达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挖掘、利用这份凝结前人才华与智慧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歌教学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清武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18(3):77-80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溯源、比较、描摹、玩味等作八种方法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对于激活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郭皓政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25(3)
高校古代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使其通过主动阅读,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增强人文素养。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好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其研究型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背景阅读、文本细读、比较阅读、拓展阅读、合理误读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善加引导。 相似文献
15.
记得小时侯,父母亲教我读骆宾王的《咏鹅》,让我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读,背不来不准吃饭。上了小学,老师教我们一首古代诗歌,学完让我们默写,结果我没默写出来,老师就使出了杀手锏—罚抄。已经不记得抄了多少遍,只记得抄到电视节目结束,还没有抄完。童年的记忆让我对古代诗歌有了一种莫名的畏惧,到底他们的做法对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内容丰富,为教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诗歌短小精辟,意境深远,常为笔者所采用。现分阶段举例如下:一、秦汉1.《秦朝的统治》。(唐)李白《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统一的历史功绩。(五代)胡曾《长城》:“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从侧面揭示了秦的暴政导致其灭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瑰丽奇葩,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作品篇目的增加,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语教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徐宏博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109-109,111
作为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兼具了音乐和绘画的艺术,是古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并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朗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初读,把握诗歌韵律节奏;熟读,掌握诗歌内涵意象;深读,切实体会诗歌情感。 相似文献
20.
陈绍兰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10,(12):60-62
传统的诗歌教学过多地看重意象体悟式解读,即从诗歌呈现的意象入手,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这一方法虽然建立在中国传统的诗歌审美方式之上,重在践行古人所谓“涵泳”之说,但是。这种“涵泳”之法。对于尚缺乏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学生来说。常常陷入欲“深”而不达、费时又费力的窘境。加之眼下的课堂教学任务太重,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太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