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0后小说"主要以青春和校园为题材,充满了叛逆、忧伤、颓废、偏激、偏执的情绪,这也是"80后小说"被主流文坛诟病的原因,加之过度的商业化、市场化操作,"80后"文学创作亟需转变.近来"80后"作者纷纷推出转型之作,这些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主题意味更加浓烈,文学价值也越来越高.随着"80后"作者的转型,主流文坛开始认可"80后"作者,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名学评论家白烨在10月22日的“80后”写手蒋峰新书《淡蓝时光》的发布会上又出惊人之语,他预言明年“80后”这群青年写手将不再以群体出现。学评论家白烨认为,“80后”发展最主要的障碍是他们与坛主流力量没有形成互动。“‘80后’不关注主流坛,不与他们主动接近;  相似文献   

3.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80后写作”成了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存在。“80后阵地”栏目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80后”青年作家们的写作手法,更好地领悟文学知识,如果同学们对本版有好的建议或想法,欢迎提问和讨论:saibeiyaowang@163.com或写信到本杂志社与“80后阵地”联系。版主:塞北药王  相似文献   

4.
《云南教育》2007,(10X):7-8
“80后”。原是指文坛对1980—1989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一个拥有2亿人左右的一个庞大群体。  相似文献   

5.
林忠港 《中国教师》2008,(10):34-36
<正>所谓"80后"青春写作,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现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行为出格,思想反叛,精神早熟,这是个性化历史进程的折射和多元化时代潮流的观照。"80后"写手作为一个群体,拥有众多的"粉丝",以偶像的姿态活跃在当代独特的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大学教育受众群体的主力军"80后"大学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群体特征。本文揭示了"80后"大学生的生存外部环境与内心世界,并提出了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8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和谐教育理念、宣扬主流价值标准等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高校的学生工作系统中,"80"后的辅导员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而他们在工作中面对的大学生群体是"90"后的一族,80后的辅导员如何走进90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去管理、教育、服务"90"后的这个群体,已经成为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80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8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典型性特征,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8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如何针对群体特征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反思与重构两个方面阐释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管理心理学视阈下的“80后”员工的管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龙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101-104
管理心理学源于企业管理活动,"80后"员工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回避的特殊群体,他们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特征。本文从"80后"员工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对"80后"员工动机塑造、个性再造、自我形象设计、社会意识培养、知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具体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是电视剧创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是赵宝刚导演的两部青春励志剧,展示了"80后"的理想与追求、奋斗与拼搏、迷茫与困境,真实生动地塑造了"80后"这一群体的形象,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相似文献   

11.
"80后"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骨干力量,通过研究"80后"辅导员的群体特征与发展需求,找到构成"80后"辅导员发展的困境的矛盾点,对于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化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欢 《现代语文》2010,(5):102-103
目前"80后"已成为网络小说的创作主体。而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其创作主体、现状以及作品特色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本文探讨了"80后"网络小说的发展现状、写手特征以及其创作特征,对"80后"网络小说作了一个发展流程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怎么都是“早恋”和“玄幻”?“80后”写手这一创作力枯竭的现象,受到了《上海文学发展报告》的强烈关注。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举行的“上海文学30年”座谈会上,发布了这份由叶辛主编的报告。上海是“80后”写手的重镇,如韩寒、郭敬明等“80后”旗帜人物,就长期生活在上海。也因此,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分析。这份报告认为,1990年代末是“80后”的黄金年代.每年都有大量作品出现。该报告援引文学所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80后”写手的作品逐年下降,到了2006年,在“80后’中能够继续推出新作的不足10人,而这种颓势至今没有任何改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几次大的社会活动的检验,"80后"大学生的成长已是有目共睹,这也有力地反驳了此前一段时间对于他们的种种质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诟病。"80后"大学生的成长,验证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的。溯源而上,总结有效性教育的特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所谓的"韩白之争"是指在博客间发生的评论家白烨与韩寒的争论。争论的本质是"80后写手"和文学的关系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秉承客观的角度从"韩白之争"这件事来浅析一下所谓的"80后文学"。  相似文献   

16.
“80后”,是近几年来的时髦话题,尤其在70后的口中,“80后”意味着一群特殊意义的群体,提到“80后”,许多人脑海里马上浮现“80后小说”在新近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最新调查结果中,韩寒和郭敬明首次入选“最爱读者欢迎的作者”前10位,这也是近年来“80后”写手第一次进入这份榜单,可见他们在读者 心中的影响力,新爱的高三学子们,在踏进高三的那一刻,你是否还不舍那本《幻城》,在紧张的学习备考中,是否还熬夜看写手们的新作……不管“80后小说”好与坏,至少,在你们的成长轨迹中,这些小说曾给予你们对青春,对生命,对叛逆,对责任的深刻理解,为此小编特别挑选了几篇高三过来人的搏文,看看他们对于“80后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学为人师,身正为范",师德作为教师职业的道德准则,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教师正在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生力军,在新课程实验改革过程中,"80后"也正显示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但在师德问题上,也表现出这个群体的弱点和缺陷。文章针对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的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以"8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的新的思想特点。认为教育工作者应立足"80后"大学生新的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举措,以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80后写手及他们的青春文学在市场的运作下此起彼伏,在80后作家经历着由盛转衰的危机时刻.本文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80后也会有自己真正的作家,但作家不应通过炒作而应是沉积才能成长、成功。  相似文献   

20.
书香     
《新作文》2005,(4)
2004年的文坛是属于80后作家的文坛。《南方都市报》推出了"80后实力派5虎将"--孪傻傻、张佳玮、蒋峰、小饭、胡坚,与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孙睿等"偶像派"80后写手抗衡;紧跟着苹果树文学网站推出了"80后五才女"--张悦然、画上眉儿、颜歌、白雪、顾湘;稍后,"苹果树"及众多媒体力推的"80后5才子"--恭小兵、田禾、一草、水格、霍博又浮出水面。由此引发的关于80后的争论炒爆了整个文坛。老一辈的作家、评论家纷纷出来对80后作家进行或多或少的评论、指点,媒体纷纷对80后作家聚焦,而各个出版社也纷纷推出80后作家的作品集。本期我们就集中介绍各出版社推出的关于80后作家的作品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