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磨”你千遍也不厌倦》这篇文章里写道:“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工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磨课”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时由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成功和进步的绿色通道,是他们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  相似文献   

2.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磨“你千遍也不厌倦》这篇文章里写道:“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工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磨  相似文献   

3.
"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工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要磨出一节好课不容易,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从目标、学情、教材、反思等各方面进行磨砺,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教师。  相似文献   

4.
磨课磨什么     
磨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磨出精品课,磨出精彩案例,磨出课改信心,磨出团队精神。但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在磨课过程中,关键内容不清晰、根本目的把握不准,结果成效不高。其实,磨课的内容和方式需要推敲,至少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内容冗杂势必造成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磨课的第一任务就是磨精教学内容,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标。该留  相似文献   

5.
“磨课”记     
目前,我们还处在新课程的实验阶段。在新理念的学习和新课程的实施中,往往会出现许多自身不易发觉的问题。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何深入地研究一节课,使之日臻成熟,甚至成为一节精品课,就需要不断修正,不断切磋,不断琢磨,才会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磨课"。  相似文献   

6.
“磨课”记     
目前,我们还处在新课程的实验阶段。在新理念的学习和新课程的实施中,往往会出现许多自身不易发觉的问题。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何深入地研究一节课,使之日臻成熟,甚至成为一节精品课,就需要不断修正,不断切磋,不断琢磨,才会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磨课”。  相似文献   

7.
<正>磨课,是指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大家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反反复复的修改和斟酌。如何深入研究一节课,使之日臻成熟,甚至成为一节精品课,需要不断修正,不断切磋,不断琢磨,才会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前听讲座的时候,就一直留意曾宝俊老师的"好课多磨",感觉每一次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新认识。曾老师提到好课必须具备"科学味""情趣味""儿童味",真正的好课就是要像科学家一样  相似文献   

8.
参与校际交流活动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谈话:"今天,某某老师上的这节课,在学校里试讲过三四次……"言下之意,某某老师所展示的课堂教学,经过学科教研组的反复设计和多次"磨练",是学科教师智慧的结晶。可是我聆听后,仔细琢磨,觉得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为什么经过学科教师反复"打磨",不断修正与完善后的课堂教学,还是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学科教师磨课该"磨"些什么?怎样"磨课"才能磨出它应有的效果呢?众所周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既要有"术"  相似文献   

9.
磨课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对教师的必然要求。"磨课"一词,内涵丰富:磨课是自我超越的勇气,是取长补短的智慧,是去粗取精的淬炼,是如琢如磨的精进,是精益求精的执著,是磨而不磷的坚毅。语文课堂,必得经过一番"磨"的功夫,方能将文本磨出味道,将教师磨出风格,将语文磨上正道。  相似文献   

10.
磨课,是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叶澜教授说过:"好的课是要磨的."有效的磨课,可以磨出精彩的、给人以启迪、给学生以享受的好课来.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学习理论、研讨教材,反复实践的磨课过程,体验优秀教学设计的产生过程,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一、磨教材——谋划精彩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为此,我在磨课过程中对教材做了不断的处理,最终成稿,见右图。  相似文献   

12.
我们总想上出精彩高效的课,那么就要优化教学设计,要精心去“磨课”——磨出细腻,磨出光芒,要反复去“洗课”——洗去沙石,洗出精华,从而使课堂教学上出精彩,露出新意,生出实效。  相似文献   

13.
“磨课”对一线教师而言是常事。但凡参加公开课展示或者教学竞赛,教师都少不了一番辛苦的磨课。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教、修改,执教教师最终都能在听课教师面前呈现出一堂比常态课精彩得多的课。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落幕之后,就为磨课活动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浪费。笔者认为,“磨课”不仅“磨”出了好课,也“磨”出了写文章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14.
刘壮伦 《考试周刊》2015,(32):87-88
<正>一、认识"磨课",洞悉意义磨课,是某位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节)教学进行反复、深入的揣摩、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即指教师与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需要教师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懂得教育心理学,有敬业精神,让教师实实  相似文献   

15.
丁杭缨 《福建教育》2009,(11):6-8,57
策划人语 磨课是对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多次备课、试讲、研讨、改进的过程。课改初期的磨课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观摩课、比武课服务的。为了吸引眼球,打动评委。当磨课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磨课的价值,探求切合校本实际的磨课方法.让磨课成为提升教研活动实效的有效载体。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展现个性的平台。如果说观摩课、比武课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评委、听课教师等外部价值取向。那么作为校本教研形式的磨课应多考虑如何提高课堂实效、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等内部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正>磨课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达到更高时效比,达成预定目标。通过磨课能够去粗存精,使课堂结构简单,利于调控课堂;方法突出,利于突破难点;内容清晰,利于掌握知识;搭配得当,利于发展素质。磨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流程。一、磨课基本原则1.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指研究共同体围绕教学展开争辩,形成一致意见,通过教学检验共同体的研究成果,适时调整方案。"一课多研"的磨课形式很好地体现了集体性原则。"一课多研"即由一位教师就同一课题在不同的班级组织  相似文献   

17.
这几年,“磨课”在中小学各科特别是语文教研中流行起来。“磨课”,即组织同组老师或邀请有关专家对某位老师将要参加教学评比的课反复观摩、推敲、修正,使之趋于完善,以充分展示参评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我认为,“磨课”也是实现教学设计最优化、教学结果理想化的教研形式之一;但在“磨”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怎样“磨”、由谁“磨”、该“磨”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海探航路漫漫,“磨”你千遍也不倦。磨课,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结合本期教研主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研组开展了“车轮大战”的磨课方式,全体人员集思广益,轮流上阵,围绕一堂课就某一个重点或难点问题进行反复打磨,磨出清晰的教路,磨出简洁的方法,让教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9.
"磨课",那采用一定的手段反复修正、完善、优化学科课堂教学。揣摩文本,品文悟情;研磨目标,准确定位;琢磨教法,顺学而导;打磨细节,精益求精都是磨课的基本策略。磨课,让课堂渐入佳境,让教师教得轻轻松松、有声有色,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相似文献   

20.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的诞生当然也离不开我们反复地推敲,不断地修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重视,磨课已逐步常态化。大到对外展示的评优课,小到平时的教研课,上课教师都要经历磨课的过程。事实上,磨课既是对教师个体的打磨,也是对教师团队的锤炼,是集体智慧的交融,也是团队素养的并进。我们磨课总是先从研读课文开始,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而研读课文最先看到的就是课文的题目。题目,通常被称作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浓缩的精华,是作者反复斟酌才最终确定下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