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时期 ,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吏考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时期 ,本文从其考课的体制、办法及效能等方面对此作一述论。隋唐官吏考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对于整饬吏治 ,促进官僚队伍的廉政建设 ,巩固隋唐王朝的统治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并为后世的官吏管理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魏晋官吏考课制度外观与执行实况之间,矛盾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为加强集权统治,不断想方设法加强考课,在继承旧制的同时还有所创新和完善;另一方面,则是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竭力阻挠、破坏考课的进行,考课实效不大,而弛坏之速又胜子其他历史时期。这种考课制度本身的变革、进步与考课实践的艰难、不振、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基本特征。应该说,这种制度与实践相矛盾的现象,历朝历代都难免,但矛盾之突出的确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现象,也可说是不同于其它历史时期而为魏晋特有的一个现象。这一点也表现在魏晋时期其它制度与执行实况的矛盾现象中,加监察制度就上例证,也许正是因为魏晋官吏  相似文献   

3.
唐王朝为了加强对居民的统治和征收课役,建立了周密的户籍管理制度。以民户申报的“手实”为基础,编制户籍和计帐,三年一造户籍,一年一造计帐。这套周密的户口登记和统计制度,不仅与唐王朝的财政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兴衰也有紧密的联系。然而,史籍保存的有关记载很少,且多疏漏,给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自敦煌出土的户籍残卷公布  相似文献   

4.
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近半个世纪。本从王闽政权所实行的职官制度的角度将其统治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职官制度进行探讨。第一个时期自公元898年至908年王审知继王潮任唐威武军节度使统治福建,政治身份是唐朝的地方节度使,其属官完全依照唐制,受唐王朝任命。第二个时期自公元909年至925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便以闽王的身份统治福建,虽然自命职官,但向中原王朝称藩臣,使用中原王朝年号,定期纳贡,是称雄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在中原动乱的情况下,王闽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福建的经济化迅速发展。第三个时期自公元926年至945年,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日寻干戈,相互残杀,内乱不止,政治腐败,势力日削。他们所实行的职官制度完全是独立的国家之制,自称国王,下置宰相百官,终于导致王闽政权的灭亡。王闽政权各个时期实行的不同的职官制度与其治乱兴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防腐和反贪制度建设,从先秦时期就开始这种制度构建.秦汉以后,防腐和反贪制度的构建日渐系统和完善,其中包括:中央监察制度、地方监察制度、谏官制度、考试与选官制度、官规与考课制度、官吏互纠制度、回避制度等,这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对官员道德修养的提升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仅就中央及地方的综合监察制度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王朝统治的一个特殊时期,为了夺取李唐王朝的最高统治权,武则天在借用、运用封建国家法律以严厉打击政敌的法律思想指导下,采用阴谋诡计和滥刑政策,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风,杀戮李唐宗室子孙和无辜臣民,形成长时期的恐怖统治。武则天的法律思想有阶段之分,其性质是与封建正统法制相违,是对唐代已经定型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破坏,对武周时期及其后数世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为辽、宋所代。由于辽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统治策略,早期金银工艺几乎完全承接了唐的风格,有些金银器可能就是唐的遗存。  相似文献   

8.
吐蕃占领唐河西后是如何实施其统治的呢?作者认为,虽然吐蕃在行政上用部落──将制代替了唐王朝的乡、里制,在经济上用突田制代替了唐代的均田制,从而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了其在河西的统治。但从根本上说,吐蕃是用其落后的大隶制度来改造新占领区,所以不可避免地激化了与河而各族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其在河西统治的瓦解。  相似文献   

9.
考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宋代的考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丰富的内容,其标准符合实际,方法较完备,这对官员的检查、评估、督促、激励等都是有利的。就考课内容而言,实户口、增垦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摒除盗贼、招诱流民、公平执法等,这对发展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巩固皇权、稳定地方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封建政治的制约,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0.
金王朝科举制考论周怀宇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前叶,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100余年(1116年—1234年)。这个少数族政权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继承唐、辽王朝的传统,借鉴宋王朝推行科举制的经验,结合自身政治经济的实际需要,兴立了科举制。“设...  相似文献   

11.
魏晋北朝考课制度述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考课制度是封建国家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魏晋南北朝的考课制度,至今无人专门论及,本文拟就其中魏晋北朝的考课制度作一粗浅探讨。秦汉以来,对地方官的考课,逐渐形成以上计、考殿最为主,巡行制度为辅的一套制度。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上述意义的考课制度。魏晋考课制度大体循汉旧法,北朝基本上继承魏晋之法,但又多所创革。整个考课制度,如细加区分,应包括上计、考课、巡行三部份。以下依次论述。  相似文献   

12.
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虽沿袭唐制,但由于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朝廷选官的需要,致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科举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有了诸多变化,考试规定更为严密.宋代科举取士数量远大于唐,举士身份也日益向中小地主阶层倾斜,反映了宋代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同时,宋代的"恩荫之滥",也促使"冗官"大量产生,造成吏治败坏,影响王朝统治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3.
朝集使制度上承秦汉以来之上计制度,是隋唐地方与中央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它有两大主要职责,一为参与对所部官员的考课,二为参加象征万邦来朝的朝廷礼典,所以对唐中央来说具备事务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意义。安史之乱爆发后,长达25年的时间里,朝集使制度一直处于瘫痪状态。其参与考课的任务已被其他制度替代,而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则被即位之初雄心勃勃的唐德宗加以利用,建中元年朝集使制度恢复,其目的在于重塑朝廷威望。但是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使朝集使制度无法顺利延续,终于在贞元三年最后终止。而出现于代宗时期的各道进奏院由于更契合时局而取代了朝集使制度,成为唐中后期地方与中央联系的重要渠道。在朝集使和进奏院制度上可以反映出唐代中央集权制的兴衰。  相似文献   

14.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其官吏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试从明代的官吏选任制度、任官的回避制度、官吏的考课制度、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的俸禄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元明时期是土司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王朝政治和土司统治的双重体制下,广西各族民众起事具有反抗王朝封建统治和土司世袭统治的双重属性.各族民众持续不断的起义与反抗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方面,沉重打击了中央王朝和地方土司的统治,迫使王朝中央对其统治策略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另一方面,王朝中央与地方土司为镇压各族民众起事而实施剿杀政策,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各族民众持续不断的起义与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土司制度统治的根基,使得盛极一时的广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为清代在广西开展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工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宋廷制定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定期对地方官员的德行、才干、劳绩进行考评,并由中央的具体部门依此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奖惩,使地方官的升迁罢黜在层层牵制下最终集权于中央.考课制度加强了宋廷对地方的掌控.以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和等级授职体制下人治的因素,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端.用意良好的地方官考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扭曲与失效,给宋代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宋廷制定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定期对地方官员的德行、才干、劳绩进行考评,并由中央的具体部门,依此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奖惩,使地方官的升迁罢黜,在层层牵制下最终集权于中央。考课制度加强了宋廷对地方的掌控。以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和等级授职体制下人治的因素,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的弊端。用意良好的地方官考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扭曲与失效,给宋代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演变杨钰侠关于北魏时期的官吏考课制度,不少文章有所论及,但对于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前后演变过程,却尚无专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述己见。一、从道武帝拓跋到文成帝拓跋时期,为制度的草创阶段这个时期,对地方官吏的考课主要是通过二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是大唐王朝统治时期,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营造了其博大宽宏的文化风尚.唐王朝对外交往比较频繁,仅在东亚就与日本、高丽、百济、新罗、越南等有交流.其中尤以新罗与唐朝交往最频繁.  相似文献   

20.
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唐朝公民,李白通过他的诗文敢于揭露和批判唐王朝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傲岸不羁,蔑视权贵。我们不难理解这位伟大诗人在他所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抗争意志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