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作品 ,它反映了塞林格对语言的驾御能力。通过对霍尔顿式语言的塑造以及对象征性语言的运用 ,塞林格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作品,它反映了塞林格对语言的驾御能力。通过对霍尔顿式语言的塑造以及对象征性语言的运用,塞林格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3.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写的是一个第三次被学校开除的少年霍尔顿,因不敢贸然回家,而在纽约城游荡的一天两夜。他的这一次不愉快的旅行,实际上是一次拒绝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寻求精神家园的“精神之旅”。不同于古希腊尤利西斯的在漂泊中寻求回归家园之路,霍尔顿这个现代尤利西斯,因为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而无处可归。他无法守望自己的理想,也无处可以逃避现实,只能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回归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4.
《麦田守望》一书描写的是主人公霍尔顿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在被学校开除后不敢回家,独自在纽约城闲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甚至还叫了妓女。就是这么个故事,情节司空见惯,既无色情描写,也没有渲染暴力。可每一个曾经从青春期的真诚、纯情,走向混沌、虚伪、世故、圆滑,而又不甘如此的人,都会觉得这书很亲切。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经典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以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口气这样写道: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经典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以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口气这样写道: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相似文献   

7.
郭艳先 《师道》2007,(11):43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小说中述说了主人公霍尔顿不得意的中学生活,求学时遭遇到的种种郁闷使主人公极度向往并设想了心中的理想教育,这可以从他最后谢幕时说的一番表达自己志向的话得知:"不管怎样,我  相似文献   

8.
在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与苏童《城北地带》中,两位作家分别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和年轻人生命景观的书写呈现出相似的维度和不同的张弛力度。霍尔顿与南方“街头少年”虽然在生理年龄和心理精神方面有着相似性,但他们却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在与现实世界的冲撞中产生的心灵孤独。“父亲”形象的缺位安排则暗示了少年们对成人世界的对抗与反叛,而在书写人性中可贵、脆弱的美与温情这一层面,两部作品亦呈现出守望与毁灭的不同姿态。  相似文献   

9.
田烨  程耘 《考试周刊》2015,(46):11-12
美国当代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世界文学的经典,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反叛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形象,他内心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虚伪格格不入造成了他的成长困境。作者借助象征手法利用各种意象强调了霍尔顿的成长困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的分析阐释主人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理想的幼儿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一段内心剖白对幼儿教师理解幼儿教育和树立正确的形象观有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他在该书对语言独树一帜的运用,非常成功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本文首先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要内容,进而从多方面透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特点分析了他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T型台不得不说,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实在是一次轻松愉悦的旅程。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会使你发自内心地想把旅程继续下去,直到永远。可惜这只是一个奢望,那些调皮又充满灵气的语句,那些满不在乎又无可奈何的情绪,伫守在纸页间,和你完成一次短暂的邂逅。然后,值得终生回味。作者的个性,注定了作品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名桀骜不驯的少年,几乎每一个从他那个年龄走过来的成年读者,都能在他的身上或深或浅地看到自己的影子,即使国籍不同,肤色有别。他就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笔下的那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  相似文献   

14.
宋超英 《学前教育》2010,(10):53-54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5.
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后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精品之一,然而对作品主人公霍尔顿,人们见仁见智,褒贬不一。有人对他的评价持完全否定态度,但从作品问世以来,也受到美国及其他国家青少年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该书反应了他们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正>星光璀璨的外国文学史上,有两部关于青少年的作品曾饱受质疑:一部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另一部则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两本书一出版就遭到了炮轰与谩骂。拿后者来说,有位家长对小说里出现的粗口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全书有237个"该死",58个"混账"……家长们坚称这样的书籍除了教坏自己的孩子以外,别无他用。然而,时间之河流淌不息,曾经的质疑在光阴的流转中逐渐消失。《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对青少年心理的细致揣摩引发了一次社会大思考,如今,它已成为美国学生的必读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相似文献   

18.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经典在于作者成功刻画了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形象,并关注到了一个前人很少给予关注的群体,而理解小说主人公的身份是解读这部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关键。因此,在对小说主人公特定身份加以明确的基础上,从小说主人公的社会身份出发,可以更进一步阐述和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传统现实主义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麦田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论证了它是一本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并指出了塞林格在意识流技巧方面的创新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
阅读塞林格是一次令我着迷的阅读旅程,小说作为解密生活的手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尽管他只是一个生活谜语的制造者,但他让我们觉得这样的小说对我们是如此重要。或许时间会证明,《麦田里的守望者》给塞林格带来了巨大声誉,而真正让他不朽的则是他的《九故事》等这些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