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斯·韦伯指出,财富伦理涉及三方面的价值研判:一是对财富来源的认知;二是取得财富的手段;三是财富的使用.汶川地震灾后募捐集中体现了我国财富在使用问题上的伦理现,并反映出与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相比,财富伦理发展相对滞后.当前,我们可以从传统伦理观念的转变、诚信和制度建设方面构建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富伦理,以利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五年内相继发生的汶川、芦山、岷山大地震,给我们造成了重大伤害,伤痕正在抚平,但悲痛永远难止.科学上目前尚无法对地震作出准确的预报,更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我们唯一做到的,就是认真总结这几次强震的教训,加强防备和应对能力,以减少再次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从汶川地震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损失惨重,建筑物毁坏极多,土木建筑工程结构问题引起了很多结构工程师的关注,试从中国地震活动概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方面谈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这场罕见的灾难,给我们留下了悲壮的集体记忆;而在这场灾难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又是我们值得永存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在重建工作中,与救灾抗灾紧紧关联着的是我国的危机管理体制建设问题。危机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有助于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由于震级高、灾情严重,引起了全球媒体对中国四川的关注,并时地震灾情进行了大量详细的报道.成都作为此次地震灾区所在的省会城市和支援灾区的大后方,成为了海内外媒体报道关注的重点城市之一.但由于不同的传媒报道方式与重点不同,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可能带给海内外观众或读者造成一种对于成都城市形象的理解误差.基于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成都的城市形象传播面临极大的考验.成都需要深入分析海内外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情况,寻找城市形象被影响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方案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同时又是一个异乎寻常的道德课堂。大地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启迪了国人的爱心与责任感,引导了一场空前的自我教育运动。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和公民责任感教育,有利于在学校德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堂。  相似文献   

8.
结合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报告会及对汶川地震中建筑物震害的资料研究,分析汶川地震中砌体、框架、砌体——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3种结构体系的震害特点和震害原因,探讨这3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供实际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牵动了亿万的人心。短短几日,编辑部收到了数百封读者来信,来信传达了对灾区师生最真诚的祝福,也阐释了由这次地震引发的教育思考:生命教育是永恒的主题。无需宣言,没有修饰,地震中太多的平凡教师用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涵义。用心灵去接过地震灾区英雄教师群体用热血传承的师爱火炬,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平常教育中点燃生命的接力棒。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教育》2008,(6):2-2
<正>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截至5月20日18时,汶川地震已造成40075人死亡,2476453人受伤,累计失踪32361人。地震发生之时,正值《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本期杂志编辑之际,杂志社全体员工愿与全国所有幼教工作者和广大的父母孩子一起:  相似文献   

11.
日本建筑抗震技术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建筑抗震技术。从日本宫城县所造成的破坏出发,分析了日本先进的建筑抗震技术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这场罕见的灾难,给我们留下了悲壮的集体记忆,在这场灾难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值得永存的宝贵财富。这场灾难毁灭了许多美好,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反思。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前的时期因国人令人沮丧的道德表现而被称为“后悲剧时代”。震后志愿者的扶危激情却迅速涤清了国人灰暗的道德意识,高调显示出灿烂明亮的道德面貌与精神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到今天社会进步积累的必然,是国人物质生活与心灵自由度改善而致“人化”程度提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直接体验了现代道德的一些问题。本文把汶川大地震作为一种文本来进行道德解读,分析了道德压力和暴力与道德自由和理性的关系、教师道德评价中的职业伦理与个人道德的关系、英雄道德与常人道德的关系以及对于生命的不同理解与行为,据此阐明我国社会的道德与道德教育处于一种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之中。当前学校道德教育要基于这一困境来探讨和实施。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已过去有一段时间了,在汶川大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主要不是地震而是地震所引起的建筑物倒塌,所以住宅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很重要,本文就对住宅建筑物所用的材料和所见到的结构体系类型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国际最新的抗震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触发我们思考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笔者以为,自由与责任自古以来紧密相连,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更是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尊重和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以人为本"要求公民应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且无论是在常态下,还是在突发危机的时刻,二者的和谐共存都有其必然性、可能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大地震”,震级8.0,性质为浅源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短短80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难见大爱,大灾显大勇。抗震救灾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感天动地,同样也震惊和感动了世界。汶川地震是一本教科书,它教育我们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科学救灾、科学减灾。汶川精神是一台播种机,它进一步唤醒了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促进了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升华,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汶川现象是一支集结的号角,它号召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如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攻坚破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强大的中国永远挺立在世界的东方。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对灾后重建的严峻挑战,作为高校教师和理论工作者,除了积极捐钱捐物、踊跃献血之外,我们还能为抗震救灾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脑中。本刊对汶川大地震特稿的策划,就是想运用我们的所知所学,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地质学等角度,通过多学科视野,对这次地震中所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反映出来的态度与精神进行客观的分析、科学的审视、积极的讴歌和理性的反思,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灾难预防积极建言献策,以我们的知识和智慧直接或间接地为抗震救灾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次特稿由笔谈和论文两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读写》2008,(7):143-144
<正>在灾难面前让我们站直,让我们坚持,坚持意味着机会,意味着新生。让我们汇聚爱心,用真诚为灾区人民筑起精神的长城,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坚毅。——新浪网友  相似文献   

19.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具有理论内容难、实践内容广的特点。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阐述了提高学生建筑抗震概念设计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在总结震害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概念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