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院子里有一棵小榆树。别看它个子不高,长得不强壮,皮肤也不光滑,皱巴巴的,它可是一棵会思考的树。它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什么时候能长得像楼房一样高呀?什么时候能开出像硬币一样大的榆钱花啊?  相似文献   

2.
故乡的榆树     
在河北农村,榆树是最普通的一种树了。小时候,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见过谁特意植下它的树苗。可是家家院里,房前屋后,街巷两边,到处都是它们挺立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象征手法在《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在创作中取得的重要现实主义成就。这部戏剧建立了奥尼尔天才剧作家的地位,是他创作初期的顶峰。在这部悲剧中象征手法得到了极佳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上接2005年第10期第10页)第二本是日本学左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1.“宁可不要”的研究报告.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地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张卫 《华章》2013,(19)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早期的巅峰之作,该剧的情节与希腊神话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结合希腊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希布吕托斯》﹑《美狄亚》﹑《三女神金苹果之争》和《特洛伊》对该剧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进行解读,进而领略奥尼尔作品中的古典魅力。  相似文献   

6.
从《榆树下的欲望》剖析奥尼尔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尼尔一生对人生悲剧及其成因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章通过对《榆树下的欲望》一剧的人性剖析,揭示出清教思想、本能、欲念是促成人性异化、人格分裂的原因,并由此展示奥尼尔深刻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人与人)、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等角度,对奥尼尔的早期名剧《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了剧中人物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扭曲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才能摆脱人性异化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人与人)、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等角度,对奥尼尔的早期名剧《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了剧中人物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扭曲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才能摆脱人性异化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奥尼尔凭借《榆树下的欲望》誉满天下。此剧本透过写作技巧、人物塑造,深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思想主题,关注人性本质意义。犀利剖析的笔触深深地吸引着评论家和广大读者。事实上,《榆树下的欲望》的艺术魅力与它的语言系统息息相关,因此从戏剧的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两方面着手,对剧本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剖析,有助于戏剧爱好者深刻领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张月 《考试周刊》2011,(28):38-39
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被誉为关国的现代戏剧之父。他以强有力的艺术形式反映人的生存困境、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使作品具有无限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人命运中不可抵抗的决定力量。人在这两种力量的驱使与推动下.毫无自由意志或自主行动.显得极其软弱,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奥尼尔在其作品中试图说明生活背后潜藏着一种力量.这种无法抗拒的决定力量塑造着人的生活.决定着人的命运。奥尼尔这种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视野与文学自然主义的观点相一致。然而他的自然主义并非绝对的悲观.在生活中不可抵挡的决定力量面前.在悲观的现实面前.人呈现出一种个体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本文从《榆树下的欲望》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然主义思想倾向,对人物形象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解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11.
王姝  齐兵 《华章》2011,(31)
尤金·奥尼尔最为美国现代悲剧之父,一生共创作了50余部戏剧.他把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蕴含在悲剧人物的心灵世界中,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变化及命运彼此交融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类命运的悲剧性.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戏剧悲剧性形成的根源,进而深刻探讨《榆树下的欲望》这一奥尼尔戏剧中的经典之作中所透漏出的人性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奥尼尔的戏剧作品。可以放到两个不同的观察层面来看:一是其本土历史化的整体观,二是跨化的整体观。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从其本土化整体观可以看到北美殖民地学精神传统基础之上的化人格,从其跨化整体观可以看到人类共性基础上不同化传统(如中国化与西方化)差异之下的不同归宿。  相似文献   

13.
刘露 《文教资料》2009,(31):20-22
本文从舞台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比较了话剧《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两部剧作的异同。通过分析得出,两位戏剧作家借助超越舞台时空的种种表现形式,突出了各自所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家庭悲剧所具有的超越它本身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榆树下的欲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中,自然和女性都成了凯勃特为代表的男性欺压和盘剥的对象,这恰恰是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领域内首先关注的问题.对人类精神生态的重视也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凯勃特的家庭悲剧正是其贪欲膨胀的精神"污染"造成的.为了走出精神困境,凯勃特还进行了初具生态意识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刘一涓 《考试周刊》2009,(13):24-25
奥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本文通过对其早期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与命运的抗争,以及最终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榆树下的欲望》为美国剧作家奥尼尔赢得了巨大声誉,它讲述了一个乱伦、杀婴的家庭悲剧。本文拟从熵理论的视角。对剧中的主要人物伊弗雷姆进行分析,探究导致他的家庭熵值最大化的原因,进而反恩人们自身的生活状态,认为只有摆脱狭隘的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瑞 《天中学刊》2012,27(5):75-76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女主人公爱碧是一个沉沦于自己欲望的坏女人,一个不择手段改变命运的坚强女人,一个最终在爱中升华并救赎自己灵魂的奇女人。然而,纵使是这样的一个女子,也无法逃脱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而其多元化的性格却为这部戏剧的成功奠定了人物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榆树下的欲望》,发现奥尼尔在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忽视女性与自然地位带来的严重后果,对男权中心文化中将女性与自然等值的观念、自然女性化与女性自然化观念以及女性"失语症"现象进行了批判,认为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对待自然和女性,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平等互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互关系,才能实现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常芳作为一个新锐女作家,从2005年开始小说创作之时即展现了自己不俗的创作能力,其作品先后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十月》《上海文学》《收获》等多家刊物发表,《一日三餐》《拐个弯就到》《告诉我哪儿是北》《一个人站在高高的云端》都是其近几年的代表作品。常芳的作品时刻呈现出社会沦落与精神拯救的对抗,  相似文献   

20.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它的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话剧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雷雨”。虽然曹禺一再否认自己对他人的借鉴,但是无论情节发展、主题意蕴还是象征隐喻,曹禺的《雷雨》受到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显著影响,已经被相当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依据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两部剧作的原型叙事结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