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匮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学校领导重视不足,培养对象的片面性,以及较低科研意识导致的思考动力不足造成的。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是整个学校素质的体现,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因此,本文在对教师人文素养匮乏进行归因的基础上,认为由"虚"入"实"再化"虚"是值得尝试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匮乏、人文思想偏颇、人文方法单一和人文精神不足等方面.其应对策略,一是重视人文教育,切实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始终;二是重构课程,融入人文教育:三是调整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增强职业性;四是加强教师人文修养,提高教师素养;五是完善育人环境,形成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3.
“人文素养”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更无法用标准去衡量,只能在心中慢慢体会。因此,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眼中。培养人文素养无疑是一道难题。在病急乱投医的状况之下.“空对空”“虚对虚”成为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的一致做法。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的功利化倾向、学生人文素养欠缺、教师人文知识匮乏、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偏差等方面.因而,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建立与专业相结合的人文教育体系、整合人文学科课程、构建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学校文化和加强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等成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主要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素质结构上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人文素养不足,这不仅影响学生将来的社会竞争力,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基于此,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应从教学、教师、校园文化等三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永生 《职业技术》2015,(1):107-110
随着时代发展,如何提升中职学校学生人文素养问题对现行的职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而人文素养的培塑是知识学问和专业技能变异的过程,是职业教育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笔者开展了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方法、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周莱 《文教资料》2009,(25):239-240
高职生人文知识匮乏,人丈素养较差,学校要高度重视,通过开设传统美德、文学艺术等内容丰富的人文讲座,并辅以得力的管理、健全的措施.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起点,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文章指出了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重视度"不够,课程"分量"少,学生人文素养"水平"不高的困境;分析了造成此困境的四个原因: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理念偏差,教育师资匮乏,教育资源保障力度不够,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最后,提出了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的四种途径: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构建"大课程"体系,提供教师与资源保障,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养"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更无法用标准去衡量,只能在心中慢慢体会.  相似文献   

10.
王思丽 《文教资料》2009,(23):57-59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受学生、教材、教法、教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困境中.要改变这种局面,学校首先要认识到<大学语文>的"有用"性,选编适宜高职学生发展的教材,提高教师的素质.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普遍缺失,教师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汉语词典》对"那"的解释中可以看出,"那"属于实词范畴。但它也有实词虚化的现象。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那"在北大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希望能够弄明白"那"虚化时的表现形式、语义及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的制造和软件的创制,到网络的运行与信息传播活动,最后再到网络的终端,不仅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而且整个过程的主体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计算机网络在创造新的传播交流平台的同时,还深深地影响到网络终端主体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因此,计算机网络不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是现实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Instructional Science - Virtual labs provide space for students to iteratively test, observe, and revise their understanding so as to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literacy. However, one of the...  相似文献   

14.
每个国家的设计都反映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虚实美学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现代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与现代包装设计的造型结构、装潢设计理念相结合,试图寻求契机,打造新的民族形式,为"中国式"包装设计提供设计灵感。  相似文献   

15.
模拟电子技术网络虚拟实验平台由信息维护、报告管理、虚拟实验、统计评价等4个模块构成。虚拟实验模块通过逼真的仪器面板图及接近现实的虚拟实验环境,实现常用电子仪器以及电子线路的实际测量过程及实验线路查线、连线的操作过程。统计评价模块可以统计学生操作成绩,记录教师点评。学生可以通过报告管理模块在线提交实验报告,管理员可以通过信息维护模块维护系统一般信息。虚拟实验环境有助于学生实验预习,改善实验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平面度误差测量虚拟实验的三维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虚拟实验--平面度误差测量中虚拟对象建模为例,研究了选用3dsmax进行网络三维虚拟实验模型建构的简易流程、模型动作的设置技巧、模型的视觉表现手法以及建模原则等关键问题,以期提高网络三维虚拟实验的开发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虚拟仪器的测试技术实验教学系统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让学生对测试系统有全面的认识并具有一定的综合测试能力,搭建了基于虚拟仪器的综合实验教学系统。采用传感器系统实验仪构成动态振动测试单元,并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对信号采集,在虚拟仪器平台上对采集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和结果输出。通过LabVIEW编程,实现周期信号的合成和分解,使学生理解傅里叶系数的物理意义和频谱的概念、特征。  相似文献   

18.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解决虚拟实验教学情景化及交互性的要求,在现代教育领域内有着极其巨大的应用前景.结合军队院校本科教学实际,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虚拟实验室的构建进行了探索,给出了虚拟实验平台的硬件、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了可在此平台上实现的实验模块.  相似文献   

19.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所具备的"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特征,进行四步体验式互动教学。通过欣赏体验(提高兴趣)、仿作体验(技能训练)、交换体验(同学互评)、成果体验(检验成果)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流程,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营造互动的学习情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避免单一的教与学带来的枯燥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To know where they are in the environment, humans rely on their senses for information. If the environment is artificially generated then it raises the question as to what information is needed to allow humans to know their lo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and have a more tacit feeling of presence within it.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role of Virtual Environments as conceptual learning tools in Science and the notion of "Presence" within these types of environments. Presence in this context is based on the stream of sensory input, organized by our perceiving systems, and out of which emerges our sense of being in and of the world. This feeling is also engendered by our ability to affect the world through touch, gesture, voice etc. These are very private actions and to research this we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competent computer users about their feelings of "presence" when using virtual environments. One of the main findings has been that audio feedback is percei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that engender a sense of presence. We have also found that ease of navigation around the environment affects perceptions of presence and this is reflected to some extent with users' personal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