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银玲 《中学理科》2006,(11):57-57
2004年高考理综全国卷第15题:如同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n、b、C、d位于同一圆周,n为圆周的最高点,d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n、b、f处释放(初速为零),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相似文献   

2.
"导体表面是等势面","等势面与电场线处处正交",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通过对电磁学中两道概念不清晰的题目的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在学习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时,应克服概念模糊、研究缺乏有效性讨论等现象,明确了物理概念的重要性,加深了对上述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题1 如图1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有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由静止释放,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相似文献   

4.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七章第六节“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的练习五第(1)题的第e种情况(第130面)是这样的:“用细绳拴着一个小球,使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问该过程中小球机械能守恒吗?  相似文献   

5.
如图所示,细线一端系住质量为m的小球,以另一端O为圆心,使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若球带正电,空间有场强大小为E、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为了使小球能在竖直面的做完整  相似文献   

6.
物体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时速度v=√gR,常称为临界速度,其物理意义在不同过程中是不同的.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按运动轨道的类型,可分为无支撑(如球与绳连接,沿内轨道的“过山车”)和有支撑(如球与杆连接,车过拱桥)两种.前者因无支撑,在最高点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弹力方向都向下.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题目:如图1所示,一倾角为37°的光滑斜面与一竖直半圆轨道在最低点对接,对接处用光滑小圆弧连接,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球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释放,小球恰好通过圆轨道最高点并且垂直地撞在斜面上的B点,求AB的距离。(已知半圆轨道的半径为R,tan37°=3/4)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级中学物理试验课本的教师用书中,有两道习题的答案存在不妥之处,兹商榷如下: 题目一(课本第一册205页); 某海湾共占面积1.0 ×107m2,涨潮时水深20m,此时关上水坝闸门,可使水位保持20m不变,退潮时,坝外水位降至18m。假如利用此水速水力发电站,且重力势能转变为电能的效率是10%,每天有两次涨潮。问该电站一天能发出多少电能?  相似文献   

9.
对最近出版的一本有机化学教学参考书中的几道涉及基本概念的习题解答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中学生数学》中曾刊登姜印明老师的文章《几道课外习题的简证》[以下简称文[1]],文章着重讨论了下述两道课外习题的求解.笔者也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给出其直接、简单的求解过程.  相似文献   

11.
《物理教学探讨》2005年第二期(上半月刊)载了王振环老师的文章《关于两道习题的讨论》。在该文例题二中作者分别用了二种解法得到两个不同结果。笔者认为解法一欠妥。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参考资料上,包括一些考试中,均能出现下列两道题型,但就提供的答案来看,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规律如图1所示,AB、AC、A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光滑的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处由静止开始释放,到达圆周上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与杆的长度和倾角大小都无关.  相似文献   

14.
习题1:在△ABC 中,sinA=5/(13),cosB=3/5,求 cosC 的值(见文[1]第150页第8题).配套的教师用书提供的参考解答为:(56)/(65)和(16)/(65).注意0相似文献   

15.
柯尊淦  陈巨华 《物理教师》2010,31(11):59-60
题目:如图1所示,质量为2m和m.可看作质点的小球,用不计质量的不可伸长的细线相连,跨在固定的半径为R的光滑圆柱两侧,开始时A球和B球与圆柱轴心等高,然后释放两球,则球到达圆柱体最高点时的速率是多少?  相似文献   

16.
我们教师在以往的习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往往是拿着习题就讲,将最佳解法介绍给学生,甚至代替学生纠正尚没出现的模糊认识.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能力将受到抑制,一旦题目有所变化,就束手无策了.事实上,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它是在多次的错误中,逐渐完善并最终建立起来的正确认识.所以,在课堂  相似文献   

17.
在很多高中教辅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道习题:  相似文献   

18.
本对高中物理教材中“机械能”一章有关“汽车功率保持不变,沿坡路行进”的一道习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讨论,得出了该题实为多项选择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季钦 《现代语文》2011,(9):132-133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补充习题》是“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8年审定通过、配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练习册,其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两道习题的参考答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题1(课本96页第4题)△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6,0)、(6,0),边AC、BC所在的斜率之积等于-49,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答案:x236+y216=1(x≠±6))题2(课本108页第1题)△ABC边的两端点是B(0,6)和C(0,-6),另两边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是49,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答案:y236-x281=1(x≠0))以上两道题看似简单,但却蕴藏着一定的联系与规律,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深入探索,必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1对习题的探究提出问题上面两道习题的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什么情况下轨迹为椭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