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速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从加速社会视域下审视教学活动,进一步反思教学生活、教学进度、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的加速现象,发现加速教学与教学目标、教学质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学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张力。解决这些矛盾重建教学的策略主要在于:落实“双减”政策,优化教学时间结构,给予师生一定的自由时间;教学速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加速与放慢教学节奏辩证统一;建构教师、学生、课程与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目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大纲要求和学科特点,努力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哲学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社会课教学中,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学习中体验探索、关注、发现的快乐与幸福,打通学生与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隔离,让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3.
孙威 《考试周刊》2013,(47):125-126
分层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主要体现在其能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分层教学在学生生理、心理、技能、运动参与与社会适应层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因此值得实施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感,能够认识到生物知识的内在含义,建立对生物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的重要表现。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并未在生物教学中将社会责任进行明确,生物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侧重点也是将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重点,进而忽略了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造成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积累受到极大的限制,为此就需要教师继续坚持教育探索、实践和反思,将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探索和总结更有效的社会责任教育实践形式。本文将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的培养策略进行梳理与解析。  相似文献   

5.
一、中学语文有效互动教学的内涵“中学语文有效互动教学”是以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与教学环境、课程资源、社会生活及教学评价等元素组成的教学互动场为依托,用多媒体互动手段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互动调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自身多元智能的互动促进,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教材新旧知识的互动衔接,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与家庭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要想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完美的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以往的教学手段。当今,学生的来源大幅度地减少,社会与家庭对教育高度期待,多种原因为小班化的教学提供了可能。小班化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手段、教学的评估、教学的模式等环节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对于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不相同的学生,教师给予不一样的帮助与引导,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借助的是社会生活的实际效用,通过对学生的社会生活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以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规划,其中,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以品德与社会为资料,并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找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赵松岩 《考试周刊》2013,(95):132-133
<正>一、教学理念及理念依据1.教学过程遵循的逻辑是心理逻辑。2.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学生的生活和已经知识与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注重与社会时政热点的联系,在认识、体验中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3.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9.
对话式教学崇尚教学主体的平等、交流与沟通,符合党课教学对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在党课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下开展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对话教学活动,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建的知识深入学生的头脑,实现教学目的。同时也对党课教师提出加强理论功底、把握文本和学生思想动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指出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然后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景式教学、协作探索型教学以及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1.
社会事件融入教学是指以真实存在的社会事件为媒介开展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反思、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事件融入教学的流程可分为确认教学背景、事件聚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检讨与反思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社会事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与分享者;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讨论的场域与气氛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社会事件融入教学是指以真实存在的社会事件为媒介开展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反思、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事件融入教学的流程可分为确认教学背景、事件聚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检讨与反思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社会事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与分享者;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讨论的场域与气氛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在小学阶段除了向学生传授主要的知识以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关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现代开放式历史教学是与学校教育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学生智能系统相贯通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教学体系。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和“现代性”。“开放性”是指学科教学系统对学校、社会系统与学生个体智能系统的开放 ;“现代性”是对历史教学时代性的强调 ,即历史教学永远与时代、与稳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学生个体智能要求相适应 ,永远随着时代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语文课,它有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带着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旧课程的局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本人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学,其宗旨是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教学观是一种“教书”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充满灵性的自主活动,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交融与碰撞,使学生看不到学内容与生活的相关性。“教书”的教学观忽视了学生的主观需要,只是从社会文化需求与客观价值着眼,无法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所学内容形成主观价值感和达到真正的认同。因此,教学要考虑社会文化和学生两方面的需求与价值,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终极关怀,还要进行过程关怀。  相似文献   

17.
王飞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10-111,249
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阐述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之上,为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提高了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新要求使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着从教学观念、教师队伍、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几个角度分析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了拟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林立村 《时代教育》2014,(6):161-162
《品德与社会》课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脱离了现实的品德教育就会失去其实际意义。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情境,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实际案例拓展教学空间,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实效性。因此品德课教学就应该由教材、学校拓展到社会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正"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社会生活既是课程的源泉,也是课程的归宿,把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因此,"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成了历史与社会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