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的信息传播已证实了麦克·各汉“地球村”(globalvillage)的预言。席卷全球的因特网已打破人们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虚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这无疑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因特网不仅影响着我们的传播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舆论形态。因特网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舆论空间和舆论自由。这对于广开言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网络对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因特网使每个用户都有机会成为舆论主体.形成舆论多元…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新闻媒体传播渠道,使得媒体能够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影响更加深刻了,舆论对于人们意识的操纵更加得心应手了。美国学者赫尔博斯特认为:舆论在社会历史中有三种趋势:一是大众意见的传播从“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转变;二是意见表达与衡量的日益合理化;三是意见的结合逐渐无名化。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因此,坚持新闻媒体的正确导向性,是对新闻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澜 《新闻世界》2011,(9):119-120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平等的和去中心化的话语空间,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舆论形成和以往大不相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产生的效应逐步弱化,不太可能会出现舆论一边倒,取而代之是沉默中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认可的舆论,甚至消除“优势”意见缓慢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舆论是公众对共同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舆论现象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舆”原本是一种车,“舆人”是指造车的人,后来被赋予抬轿人的意思。这个词出现不久,便出现了“舆人之讼”、“舆人之谋”、“舆人之谤”等概念,意指下层人的意见、看法。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一书中,指下层百姓对朝廷旨意的议论。长久以来,舆论即被认为是行动的先兆和政治的晴雨表,可预测社会动向,能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现代社会,舆论受到格外的重视,人们甚至将它视为和社会民主形影相随的精神活动。在古代,舆论…  相似文献   

5.
微博舆论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①“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舆论是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②“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③……尽管“舆论”一词的定义在学界和新闻实践中尚众说纷纭,但无论从哪种意义看,微博无疑都是当前中国社会舆论重要的呈现形态.  相似文献   

6.
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中由于时空间隔造成的种种障碍,为信息的跨国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交流渠道。随着这一跨文化传播的新媒体的凸现,西方文化也在借助因特网。速扩张,对传播处于相对弱势的沈构成了较以往更强大的挑战,数字化平台中所隐含着的一种不易为人们所觉察的“网络文化渗透”的结构和特征也开始慢慢地显露出来,给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一、因特网使跨文化传播进入新阶段在国特网成为现实之前,世界各国的人们想要了解国外的信息,几乎都只能经…  相似文献   

7.
唐英 《当代传播》2003,(6):69-70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大多数人都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而造成的孤立。一个人一旦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普遍得到支持,会调整自己的看法与优势意见保持一致,这样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区隔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广告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刘泽宇 《青年记者》2016,(21):43-44
一 公民话语权问题与“舆论”及“公民”的概念息息相关.其中,“舆论”贯穿整个人类的文明社会进程,但一般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18世纪的西方.1762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和“意见”两词联合起来,创造出了“public opinion”一词,直译而来即“公众意见”,他把意见从个人思想拓展为社会公众的集体思想,将个人利益上升至集合的社会利益.而“公民”“公众”则是舆论的主体,所谓公众,即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组成的“公民大众”.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其重要标识就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自由平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简言之,民众发出自我的声音才能成为“公民”“公众”,发出的意见的集合才能称为“舆论”.  相似文献   

9.
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平台,以信息的滚动性和聚合化的特点,借助于机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与互动。微博用户对社会新闻、事件、观点发表的评论、意见的集合就是微博舆论。本文引入社会心理学中的优势反应和群体极化理论,对微博舆论生成的路径和规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的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可见,受众具有一种“天性”的从众心理,这是形成社会舆论和社会流行的心理机制。新闻媒介由于具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11.
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spiralofsilence)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NoelleNeumann,E)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她发表了一篇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1980年她完成德文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该书1984年用英文出版后,在传播学界影响很大,从这个角度研究媒介对舆论影响的论著骤然增多,亦算是一门显学了。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媒体常以客观、公正标榜,为自己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形象。然而实际上,在客观、公正、自由的外衣下,西方媒体正在对全世界进行舆论垄断,并利用各种传播艺术把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灌输”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头脑中。而这种舆论垄断的最终目的,是为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和集团利益服务。 那么,西方媒体究竟是通过哪些手段控制国际舆论,从而在“客观、公正、自由”的光环下面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观点“推销”出去的呢?本文试图以西方媒体在这次科索沃战争前后的表现为例,结合传播学的观点,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推敲“舆论”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中的“舆论”概念,通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特指大众传播媒体发表的意见,因为人们通常把媒体视为舆论的承载。  相似文献   

14.
从“楼脆脆”到“躲猫猫”,从“犀利哥”到“钓鱼执法”……近年来,这些风行一时的网络热词告诉我们:网络正在成为大多数热点新闻的来源,然后新闻经网络扩散形成舆论热点。不过,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网络舆论作为“原生态”的公众意见,真实反映了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以其强大的舆论力量对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5.
媒体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舆情形成、传播的规律相应发生改变,由传统媒体呈现、升温、爆发到熄灭,变成了新媒体启动、传统媒体助力,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骤起骤落式的舆情“大剧”.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自鸣”与“自明” 在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舆情传播多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经由政府宣传部门或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来集中呈现;另一种体现为散落在坊间的集合性意见,经由人际或组织内口头传播而呈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舆情传播模式被打破.  相似文献   

16.
王建丽 《新闻窗》2013,(1):55-55
一、网络虚拟舆论场的概念以及形成 舆论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或区域范围内,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而消除个人意见差异,符合集体意识,多数人有共同意见和想法,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场所。而网络虚拟舆论场则是由具有共同话题及兴趣的人们所组成的的网络场所。网络中的成员在现实中散布于各地,他们可以进行交流使大部分人达成一致观点。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意见场”。高校教师利用自媒体传播信息和观点,容易被学生围观与扩散,因此教师应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始终明确肩负的教育重任。就舆论引导而言,对高校知识分子群体“意见领袖”的培养也应高度重视,因为这关乎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向,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人关怀”在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而电视传媒也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甚至引导着社会生活的价值和舆论取向,尤其是人们借以了解自己切身生活环境之外的渠道-新闻传播,在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新闻传播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化与依靠瞳品,是一种重要的人现象,那么在当前中国这样一个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的转型社会,新闻传播的人关怀究意见何以体现呢?  相似文献   

19.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20.
有了因特网报纸怎样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挑战传统传媒。报纸 ,在因特网时代命运如何?怎样运作?战场 ,还是坟场?对于报纸的前景 ,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因特网的多媒体传播 ,传播的快速及时、大容量、相互性和个性化 ,远非报纸所能。尤其为一些人乐道的 ,是网络传播的自由。赞美在网上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它将“开辟新闻报道的解控时代”。被因特网夺走广告和读者的报纸 ,难以生存。因特网似乎给报纸送来了坟场。另一种意见 :报纸会长期存在。笔者亦作如是观。虽然网络传播有报纸不可匹敌的特点 ,报纸也有报纸的优势。正是因特网 ,给报纸的不仅不是坟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