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汉语中的虚词的互文,它不同与我们常见的把一个完整的意义拆开、分置;形式上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语合起来讲的那种”互文”,而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交替使用同义词的另一类”互文”,虽然它们名称相同,但含义、形式、作用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文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仅在虚词范围简要的探讨了这种互文的产生原因,虚词互文一般会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虚词互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判断虚词互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汉语中的虚词的互文,它不同与我们常见的把一个完整的意义拆开、分置;形式上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语合起来讲的那种“互文”,而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交替使用同义词的另一类“互文”,虽然它们名称相同,但含义、形式、作用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文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仅在虚词范围简要的探讨了这种互文的产生原因,虚词互文一般会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虚词互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判断虚词互文。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是近年常见于各类研究文献的一个新词。但其泛化使用却不无问题。其实,这个概念从名称到内涵都还有待认真讨论。本文将要说明:"互文性"是"语篇间性"(文本间性),与互文根本无关。互文问题和语篇间性(文本间性)问题分属两套学问;但是二者都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被经常运用,初中语文第三册对“互文”作了举例介绍。其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互相交错与渗透。我们学习课文时,凡遇到互文见义的句子时,切忌望文生义,孤立地理解翻译,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  相似文献   

6.
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分成两个(偶而也有两句以上)形成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  相似文献   

7.
互文是古诗文的一种特殊表达法,其基本特点是上下文里对应的词语前后补充,参互见义,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一般常提到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明月”既属秦又属汉,“关”既属汉又属秦,“明月”与“关”即为互文。由于互文在表达上能扩大词句的容量,增强  相似文献   

8.
“互文”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可分为单句、复句和意义互文三种 ,只有准确把握其意义、特点和类型 ,才能正确认识这一古代汉语中古老而又常用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9.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较常见的、独特的修辞格式,在古代诗文的训释、翻译与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自古迄今,由于人们对互文的含义、结构特点、作用及互文与非互文的界说,都存在着不同认识,因此,有关互文的论述,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笔者拟就上述问题,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当代训诂学、修辞学界各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亟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正。  相似文献   

10.
“互文”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又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互文备义”,或简称“互足”,“互见”,“互明”,“互备”。从古代诗文作者说,互文是锤炼文句的修辞之法,从训诂家说,互文则是诠释这种修辞手法的训诂之法。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称之为互文法。“互文”是个概括性的总称,一般统指两种类型:一是互补式的互文,一是互训式的互文。前者是炼句之法,后者是用词之法。二者虽均有其修辞意义,但有明显的区别,而以互  相似文献   

11.
“互”又称“三辞”、“互言”或“互见义”,是诗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阅读互补义的句时,如果对此未有足够的重视,往往会感到意抵牾,诘屈难通,有时甚至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互作为一种修辞在学作品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关它的形式、特点、出现的原因,学术界少有专篇探讨,本拟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地研究,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互文”(又叫“互辞”,也称“互言”,又叫“互文见义”、“互文对举”、“文互相备”),是古代文章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段。这种修辞手段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古文中很常见。可惜的是我们有些教者往往把精力都花在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及语法关系的分析上,而对这种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则未能给以足够的重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虽然教者主观上想教得明白,可是到头来却往往弄得连教者自己也感到文意抵牾,诘屈难通,有时简直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比如选作中学教材的《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两句诗长期以来人们就感到费解,究其原因,原来是一些人不了解  相似文献   

13.
XIANDAIYUodern互文也叫互辞,又叫“互文见义”。唐代贾公彦在《礼仪》中解释互文为“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还有古书释义互文为“参互成文,含而见义”。今人郭锡良著《古代汉语》说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通俗地讲,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所说的两种事物本应同时写出来,只是受到音节、字数等的限制,或为了行文的简洁,才省略前后相应的部分。而写出的句子前后应该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句子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同,实际说的是一回事或同一事物。如何正确理解互文的句义呢?在具体解释时,应按…  相似文献   

14.
阅读古文时,我们常看到以“序”名篇的文章。你对古代的“序”文了解吗?古代的“序”文大致分为三类:一、诗文序和现代的序文差不多,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是对某部著作或某一诗文进行说明的文字。宋代王应麟《辞学指南》说:“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序的正式出现大约由汉代始,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中有很多上下文中异字同义、可以互训的现象.例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李商隐《九成宫》:“云随夏后双龙尾,风逐周王八马蹄。”以上“随”“逐”互训,“逐”犹“随”也。陶渊明《归去来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犹“而”也。这种现象,前人叫做互文。  相似文献   

16.
互文,是古代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它常常跟“鼎足对”叠合在一起,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互文是古诗文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即“互文见义”,又叫“参互”、“互见”、“互言”或“互体”。它是指形式上利用整齐的对称美,互相呼应,  相似文献   

18.
梁瑞新 《成才之路》2011,(25):35-35
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该怎样理解?这就涉及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何为互文呢?"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所以有必要对其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加以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种特殊修辞。  相似文献   

19.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正确认识互文的形式及其作用,有助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句,并非说刘兰芝用左手持着剪刀、尺子。此处的“左手”“右手”是互文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