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高中语文节选有《察今》一篇 ,其中心论点是“察今” ,即必须根据当今的实际情况 ,制定法令制度 ,而不能法古、泥古。文中多方设喻 ,反复论证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仔细研读第二自然段 ,却觉得论证思路断裂 ,甚至偏离了论述中心。一、“故释先王之成法 ,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 ,人也 ,”先王制定法令制度是从“人”出发 ,为“人”而设的 ,那么 ,现在既然“法其所以为法” ,则也应该从“人”出发 ,去“察己”察“人”;而文章中心论点却是“察今” ,在“察己”与“察今”之间 ,没有任何过渡。这在论证思路上出现了断点。《教…  相似文献   

2.
《察今》开门见山以设问提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语文教材对此句注作:“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胡,何,为什么.前一个法字是动词,取法;后一个法字是名词,法令制度.”如此解释这句设问,联系下文的回答,我以为不妥.综观全文,《察今》用设问提出的论题是:“国君(上)为什么(胡)不能(不)取法(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先王之法)?”而不是“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不等于“不能”,  相似文献   

3.
《察今》开头有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句话,教材对“贤”的注释是:善,好。有些参考书据以解释为: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是(古代的法令制度)不好,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相似文献   

4.
夏文姿同学问:《察今》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容易把握,但作者的思路很难把握。应该如何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呢?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察今”,也就是说,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应该泥古不变。但是文章开头并没有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光讲“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为什么不可取法“先王之法”呢?作者讲了两点理由: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年代久远,“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几经增删,已非古法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二是即使“人弗损益”但先王之法是对当时来说“有要”,并不适用于今天。为什么先王之法不适用于今天呢?因为“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是从当时的人出发,是为当时的人而设的,所以当今制定法令制度的人只能“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也就是说要根据当今的需要来制定法令制度。行文至此,明确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要“察今”。接着作者举了日常  相似文献   

5.
第2段第3句:“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教参》译为:“因此要抛弃古代帝王的现成法令制度,而取法那(古代)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明显可见,这样的翻译有多处错误———“其”,不该译作“那”,指代“古代”,应按课本那样,把“其”字当作人称代词,他,承上指?..  相似文献   

6.
《察传》和《察今》都是选自《吕氏春秋》的名篇,两篇文章都引用事例和寓言故事,都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都强调了“察”的重要性,这是两文的共同之处。但由于《察今》是针对政治与政策的方针而作,提出的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重大路线问题,而《察传》则针对人们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而作,提出“得言不可以不察”的论点。要变“先王之法”,这是一般人,尤其是君王、大臣们难以接受的;而要审察传言,则不致于遭到公开的反对,只不过有些人认识不足、方法不当罢了。所以为阐明题旨,两文的论证方法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从论点的提出来看《察今》以设问开篇,首段先提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的问题。然后从反面立论入手,阐释“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宣扬了“察今”的论题。第三段紧接着引用“荆人袭宋”的故事,用类比的方法说明泥守先王之法的害处。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一书。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即: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察其对  相似文献   

8.
文病指正     
我与贵刊结缘良久,因而几乎每期必读。而在94年第9期上,有两篇文章遗憾地出现了两处不应有的失误。一是“古文中‘故’字的用法”一文,例举《察今》“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一句,误将“以故”训为复合词,释为“所以”“因此”,其实“以”是介词,“故”是形容词,与“法”组合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全句译为“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自  相似文献   

9.
一、炊器类; 鼎(dǐng):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有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芋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制定《义务教育法》、《国家教育法》等教育法令,形成独特的国民教育制度,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途径在中小学开展以"犹太复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教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11.
《察今》和《察传》在《吕氏春秋》里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章。前者出自“八览”中的《慎大览》,后者出自“六论”的《慎行论》。尽管这两篇文章未必都出于一人之手,但是,文章风格很接近,其中不少地方也很相同:  相似文献   

12.
《察今》教学三题朱中儒孙丽华《察今》是《吕氏春秋》中的名篇,受到了历代文章家的重视,被收到了多种选本和教材当中。关于此文,在教学中产生了三点体会,胪列于次,此期就教于方家。一、关于“暗中折射法”先谈《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吕氏春秋》一书是杂家学派的...  相似文献   

13.
《察今》一文,约有四分之三的篇幅是比喻和寓言故事,且寓言故事又具有比喻与象征的性质;所以,比喻论证是其主要的论证手段。文章用喻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一意多喻;贴切生动,丰富深刻,达到了理透道明的目的。为方便起见,特将第二段的文字引录如下:“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为《中国官制史》所写的一篇概述,列在该书的前面,旨在将历代官制勾画一个轮廓,供有关的同志参考。研究中国历代官制,是研究中国制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为整理文化遗产,发掘历史资料等工作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学史、哲学史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也为我国当前制定有关的方针、政策、法令等提供一些借鉴性的参考资料,因此,这项研究工作,是有一定用处的。《中国官制史》正在起草中,由于内容较多,篇幅较长,一时未能完成,先将这篇《概述》印出,征求意见。希望起点“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电?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以上是摘自高中第三册语文《察今》中的一段文字。人民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6.
《大秦帝国》使商鞅变法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秦都栎阳也成为人们闲时的谈资。商鞅在何地变法?秦都栎阳在现在何地?一般人会想起咸阳.实际上商鞅的第一次变法是在当时的秦都栎阳.第二次变法的首要法令便是迁都咸阳。秦都栎阳故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东北的古城屯、御宝屯一带。  相似文献   

17.
今本《邓析子》是否伪托?现行“伪托”、“伪书”的结论是否仍有疑义?这问题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似成定论,已无人问津.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对“名”学的研究,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说名家学者都是诡辩派,现在看来不对了,察志们手里握有辩证法;过去认为名家学者都是唯心主义者,现在看来不对了,辩者们都是朴素唯物论者;原来说名家学者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现在看来也不对了,名家察名实、辨同异、否定腐柯成法、草故鼎  相似文献   

18.
尧、舜禅让是中国古代盛传不息的传说,也是从古及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但这个问题确实是中国古代史重大的问题,不仅仅是历史而已,更关涉到中国的禅让制度。从《尚书》、《史记》中总结出尧、舜时期的禅让理想。  相似文献   

19.
日本私立学校与法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本对私立学校的法律约束,除《日本国宪法》、《民法》、《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一些基本法令外,还于1949年制定了专门的《私立学校法人同时,还颁布了《私立学校法施行今》、《私立学校法施行规则人之后又制定了《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施行令》等。这些法令,涉及私立学校的性质、登记注册手续、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劳务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并对学校法人的设立、组织变更、解散、清算,学校的会计和税务,对学校的援助与监督等都—一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下面,就以《私立学校法》为中心并综合…  相似文献   

20.
<正>高效课堂与预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怎样指导学生预习,我想在新课程日益推进的今天,预习的方法和对策尤其重要。本文试着从解读名师张玉新课堂的角度,去寻找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对策。一、对文言文的预习我们先来看张老师的课堂《察今》。在教学《察今》第二课时时,张老师这样说:"前一天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串讲了《察今》这篇课文,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继续探讨一下。同学们给我提了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