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他们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文章重点讨论宋词中杨柳意象所体现的不同审美取向,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期从一个新角度,对柳意象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杨柳最早进入诗坛是在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里,《诗经·小雅·采薇》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由此掀开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意象的先河,在此之后,杨柳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被人们注入更多的情感与精神,杨柳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最广泛、最动人的意象之一。古诗人常常把杨柳外在的形态与日常的生活相联系,开发出杨柳的一系列表现生活的意象,或是用以写日常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或是写人的生活态度。一.杨柳的美女意象杨柳枝条纤细苗条,柳叶瘦长微翘,这些都与美妙女子的身材、眉毛  相似文献   

3.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作家创作所衷情的植物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无论是从词人单纯地描写植物还是利用对植物的描写达到某种创作目的来看,杨柳的出现频率都高于其他植物。杨柳何以在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中获取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文章绕过前人对杨柳意象内涵的探析,将从创作层面的表现方式中的衬托、类比、对比三方面概括地分析晚唐五代词中杨柳意象的具体应用,并进一步探析杨柳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广泛运用的原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凯源 《语文知识》2016,(21):89-90
诗歌的灵魂是意象。在进行诗歌研究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才能够对诗歌进行更深入的理解。那么何为意象?简单而言,就是作者的一种主观上的物象。在古诗词中,杨柳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意象。杨柳属于客观上的一种物象,但是在通过作者的主观上的思想情感的"化合"之后,就会出现具有人格上的情趣。  相似文献   

5.
从:"杨柳"的物质属性到"杨柳烟"的文化属性,中国古典诗词借助于杨柳及杨柳烟的语词,以表现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相思离绪题材,取得了优美的文学意象和积极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杨柳"不是一个单纯的景物,经历代诗人在送别诗中反复使用,杨柳形成为一个语码,一个意象,读者一看到它自然就会想到依恋、伤感和思念。  相似文献   

7.
唐人写下了大量的咏杨柳的诗,这些诗在《诗经》表送别、六别人表相思、岁月流逝意象的基础上,拓展了杨柳的意象,使之成为诗人发思古幽情的媒介、表盛衰之感受的载体,更作为一种市侩人格的象征。杨柳的外在形象,经唐代诗人审美内化后,融入复杂的情感因素、化内涵,折射了唐人意蕴复杂的杨柳情结。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如古人诗词中常出现“月亮”的意象,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的情调。在唐宋诗词中,诗人们除了爱用月亮作意象外,还较多地使用了“杨柳”的意象来表达各种情调。下面以唐宋诗词中的名句为例,略谈杨柳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一.生意盎然、绿阴凄凄的早春意象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此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借助意象来传递情感."柳"是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早春萌发,预告春来:枝条轻柔,撩人情思;飞絮飘扬,触人感怀.柳又极易成活,屋前宅旁,随处可见.古诗词中大量抒发离愁别绪、乡思闲愁等情感的作品都运用柳来表现.本文辨别古诗词中"柳"与"杨柳"的名称,分析古诗词中常见的柳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送别诗特别是唐宋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这里我们想拈出最有代表性的意象,结合诗歌来加以分析。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  相似文献   

11.
“折柳赠别”民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沧洲”意象。河北有沧州地名。两者时有混淆,本文辨析之。  相似文献   

13.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意思最深,因而也最引人注目。文章紧扣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柳”这一意象,从它的成因、实质展开了充分的分析探讨,并对其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诗文中出现了许多"飞"的意象。这一意象折射出徐氏追求浪漫灵动的个性、气质。从徐志摩的创造表现与个性气质,以及文化心理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剖析,方可探讨徐志摩诗文中不断出现的"飞"意象的创作奥秘。  相似文献   

16.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利用此理论分析诗歌仍有很大的空间。《安娜贝尔·李》与《江城子》都是追思亡妻的诗歌,对这两首诗从意象图式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为解读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每部小说描绘的都是多个具有充足价值的完整的“声音”,塑造的都是一个个互不融合的“他人”形象。正是这些声音、意识、形象的相互争辩和斗争,构成了陀氏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基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人”何以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本文试图从陀氏构形见解的角度来洞悉小说世界中的“他人”形象。  相似文献   

18.
挖掘哈代系列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既曲折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怀,也反映了在社会大变动时代悲剧过后,哈代所作的具有相当深度与力度的哲学与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郑重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新理念,集中展示了中国的国际新形象,即爱好和平的形象、谋求合作的建设者形象、主持公道正义的形象、开放包容的形象、关爱同情弱者的形象,展示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种新形象必将随着中国对“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践行而得到不断充实和提升,从而有助于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20.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典型女性形象分析,深刻揭示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