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制的改革有二方面的含义:1、在社会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制应处于什么地位,占多大比重,才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2、在所有制内部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应采取怎样的产权组织制度,才有利于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的调控、微观上提高企业效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所有制结构方面,我国已从过去基本上是单一的国有制(人民公社名为集体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国有制)格局,变为国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  相似文献   

2.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的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则是生产关系的首要环节;因此,弄清楚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将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地位和生活情况。它也有助于我们对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以及上层建筑的许多现象的认识。所谓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就是土地归谁所有的问题。有人认为土地是归皇帝或国家所有,这就是土地国有制;有人认为土地是归封建地主所有(也有人认为自耕农民也有一部分土地),这就是土地私有制,或地主土地所有制。近几年来,国有制和私有制的争论很热烈,现将争论的情况和问题综合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国有制改革的理论与途径姜树蔚一、改革国有制必须明确公有制的本质国有制是公有制的典型形式,而公有制的形式必须符合公有制的本质,改革也必须依公有制的本质要求来进行。因此,研究国有制的改革问题,首先必须研究公有制的本质,为明确改革的原则和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中取胜,纷纷建立了土地的国有制,为了实现土地的国有制,历代王朝采取了各种措施和办法。在唐中期以前,以直接控制土地和人口为侧重点,在唐中期以后,国家变革税收制度,土地税以征收银两为主,利用市场价格关系实现土地的国有制。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是土地国有制的必然产物,它反过来对土地的国有制造成冲击。为了更好地实现土地的国有制,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和办法,比如采取控制人口、丈量土地、政治干预等等办法,除此之外,国家还利用各种办法间接收税,比如像汉代的专卖制度。  相似文献   

5.
国有制主导地位的量的比例及调整对策何立胜赵新生国有制的主导地位是指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导向和支柱作用,具体则是通过掌握战略和稀有资源,集中分布一些基础产业和关键部门,能够维持整个经济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并对宏观经济起导向作用。一、国有制主导作用定位事实上...  相似文献   

6.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国有制,也可以是私有制,还可以表现为村社集体所有制(这点往往被人忽略).而在国有制和私有制中,也还有各种不同的类型,表现出其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过去许多史学工作者往往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封建土地国有制的结论,而忽视了东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特别是国有制与私有制两者之间的消长和演变.因而产生了简单化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重新认识公有制与国有制的关系李含琳多少年来,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前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公有制、国有制的研究多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马克思的“公共占有、集体占有”角度;二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角度;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所有制或国有制...  相似文献   

8.
南开大学为了庆祝建校四十周年,于10月17日至11月1日举行第三届科学討論会。該校历史系在討論会上提出的論文有: 中国古代史方面的“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問題”,由郑天挺和楊志玖二先生分别提出不同見解的論文。楊先生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在南北朝之前是土地国有制,南北朝至隋唐間則为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时期,隋唐以后則为私有制。郑先生則认为,直到明朝,从“民田”这問题上来看,依然是土地国有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要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使公有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公有制等于国有制的传统观念,改变国有制的单一性,努力探索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不同意中国和西欧封建土地制度是单纯的国有制或单纯的私有制的传统观点,认为两者都是国有与私有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是基于封建社会的生产需要,在历史上形成的。国有制与私有制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是综合体存在的形式。地租和赋税有分有合是综合体在经济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不同意中国和西欧封建土地制度是单纯的国有制或单纯的私有制的传统观点,认为两者都是国有与私有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是基于封建社会的生产需要,在历史上形成的。国有制与私有制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是综合体存在的形式。地租和赋税有分有合是综合体在经济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讨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时,多集中在所有制的形式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土地“国有制”或所谓“皇族土地所有制”,没有“土地私有制”。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国有制”和“私有  相似文献   

13.
依据十五大报告精神,对国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减少的科学依据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从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中国国有制经济的现实状况,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与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相统一等方面,阐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较大幅度地减少国有经济比重的客观必然性,并提出具体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非国有经济作用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突破、推进、攻坚的三段主要历史进程中走过了一条“国有制外向国有制内推进”的运行轨迹。这种运行轨迹是由改革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表现为非国有经济必然要把改革导向市场化,并推动改革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  相似文献   

15.
一、参与市场交换的所有制结构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础。如果市场上只有公有制、国有制,而没有其他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王纲解纽,列国的经济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由西周延续下来的公族土地所有制自然过渡为土地国有制,不同国家为适应土地人口激增的新局面和战事频仍的新环境,对它作了不尽相同的处理:或依靠自身良好的自然条件(如齐、郑)发展经济,对土地所有制格局未作大的调整,即在土地国有制的框架内允许贵族私有土地发展,本文称之为因循型;或通过强权(如楚、秦)加强土地国有制,限制贵族力量的壮大,本文称之为改良型;晋和鲁实现了土地所有制的创新,先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本文称之为革新型。这三种类型基本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状况。  相似文献   

17.
国家所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探索的理论难题,也是我国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中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占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国有制与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是相互排斥、不可兼容的两极;国有制经济内部不存在实质上的商品货币关系,国有经济的运行只能采用计划调节手段,而排斥市场调节手段。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又明确提出了社会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认识分歧太大,近年来出现了几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国有制、私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即中国古代社会同时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大土地占有制、大土地所有制、中小土地所有制、残余的村舍所有制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观念国有"和"法权国有"为基本点论证了西汉时期的土地所有制为国有.并将历史文献与出土史料相互印证,从"国家授田""户籍制度"和"徭役地租"三个层面,对西汉时期的土地国有制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论述.通过对"点"与"面","地上"与"地下"的全方位论证,基本上认同西汉时期实行的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相似文献   

19.
消除国有制经济的弊端,增强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和整个国发经济活力的关键是: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20.
解放以来,学术界对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存在着封建土地国有制(以下简称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以下简称大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唐代前期,继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之后,仍然推行均田制,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对均田制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即诸如均田制的范围是否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社会耕地;均田制是否否定了社会上私有土地的存在;国家各类受田的性质;均田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