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唐代门荫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荫,是封建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至唐而完备。用荫原则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门荫给高官后代提供优先充作各阶层官僚以特权.同时也使他们享有经济的免役权。门荫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衰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令狐滈举进士及授官风波是晚唐部分正直官员对权要子弟把持仕进之门的一次正义反击,但不可能改变权要子弟的仕进强势地位。晚唐虽有短暂时期对权要子弟举进士不利,但绝大部分时间他们仍占据了绝对优势,寒素文士沦为可怜的点缀。权要子弟可凭借荫资获授好官,且易仕至高位,寒素文士即使入仕也多为沉沦下僚,大多数入仕无门。仕进不公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唐王朝衰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唐代,门荫世袭制的衰落和科举取土制度的建立,对社会观念、士人心理以及士、庶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场历史变革面前,江南士族是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调整自身、来维持家族政治地位的世代不衰?江南庶族又是缘何能在政治上崛起?二者与家学有何关系?研究此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从一侧面加深了解唐代江南土族和庶族发展演变的轨迹。由于太湖地区(跨苏、湖、常三州)历史上在江南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唐代太湖地区家学研究入手,对此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唐代,主要是武周以后,随着科举考试日渐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门荫制便渐趋衰落了,伴之而来的是社会观念和土人心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有无才学成为人们评判官吏的重要标准,而门第的高低已显得不十分重要;相反,如果士族公卿子弟才学浅疏而仅靠门荫入仕,或者在科举考试中  相似文献   

4.
门荫制在秦初已露端倪,西汉时逐渐制度化(时称任子制,东汉仍沿用任子制度)。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门阀士族政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被门阀士族所操纵。隋代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首开科举制,门荫并未废除。到了唐代,门荫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前代更加完备。今笔者不揣浅陋,就有关典籍记载,试对唐代门荫制实施的概况作初步探讨。一、唐代门荫制概略唐制,入仕先要叙防。关于门荫入仕者的叙防,有明确规定。《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制下》(《唐会要》卷81、《旧唐书>卷42《职宫一》同)云: 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  相似文献   

5.
《汉──唐门荫制度研究》评介马良怀,胡秋银门荫制度是一种藉父祖功绩循例入化的制度,渊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一部有关这一问题的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由岳麓书社出版的张兆凯先生的《汉...  相似文献   

6.
唐西州官吏的入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西州官吏有门荫、科举、勋官、流外入流四种入仕途径.门荫又分武途(担任千牛、三卫)、文途(充当馆、国学生)和斋郎、挽郎三种类型.科举有明经出身,显示了与门荫结合的特征,有武举出身,比史籍记载武举正式立为科举科目早20多年.勋官有入仕、未入仕两大类,西州四个折冲府中低级官吏主要是本地人,其中有许多是立战功获得勋官而入仕者.流外入流在地方政府中是否存在,史无明载,学术界意见不一.都督府的管辖范围、府史称呼及待遇与州县不同而与都护府相似,应存在流外入流.西州都督府有流外入流的案例.西州作为唐朝的一个组成部分,官吏的选任权掌握在中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唐朝士族地主的研究逐渐引起史学界的重视。大家对唐朝士族地主的看法,存在分歧。其一认为,唐朝存在门荫制度,由于士族地主都是“世代簪缨”,所以他们的子孙“可以毫不费力由荫得官。”因此唐朝士族仍然是“官有世胄,谱有世官”  相似文献   

8.
徽商的终极关怀是“业儒入仕”,因此很多徽商致富后,或自己弃贾从儒,或让子弟后代专习儒业。这对徽商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产生消极的影响,应是导致徽商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从商艰难,业儒效好;二是家境改善,不贾无忧;三是地位低下,崇儒重仕。  相似文献   

9.
“业儒入仕”是徽商的终极关怀,因此徽商致富后,不少人弃贾从儒或让子弟专习儒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已经致富的徽商在解决了生存危机后,开始追求社会地位的提升。众多徽商及其子弟由贾入儒,导致商业资本损耗,影响扩大经营;使得从商人数减少,群体实力削弱;一心向儒,贾事必衰。这也是徽商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任敬 《文教资料》2011,(2):101-102
恩荫又称门荫、任子、恩补、荫补等,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僚选举体系的一种,起源于秦汉,延绵至清末。它作为选举制度的一种补充,被看作是中国封建官僚享有的一项制度化的特权。但是恩荫制度在宋代时期呈现出了数额冗滥、范围甚广等诸多特点,伴随着诸多特点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也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然而,孟浩然并非无意入仕之人,他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世的强烈愿望。其诗作《望桐庭湖赠张丞相》就表现了他的入仕之心和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革命的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以血亲关系、土封制选仕作官的世卿世禄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思想是对以血亲关系、土封制度选仕作官的世卿世禄制是一个革命性的否定,对庶人入仕、改变国家的政权结构有深远的影响。当然,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钟绍京是江南第一位宰相,曾因六月政变而从宫苑总监跃为中书令。但又因钟绍京非科举入仕为仕人所轻视,朝廷稳定政局、巩固皇权的客观需要,自身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最终导致了钟绍京由相而外放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明清侨寓徽商子弟的教育科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商为子弟成名计,在侨寓之地或设立专门的书院、义学,或力图使其子弟附学当地官学、书院,或争立商籍,或入籍当地,为其子弟的成材、入仕开辟道路,也为侨寓地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科举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王朝中,宗室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金朝,为了使宗室为维护王朝统治服务,为其提供了非常宽泛的入仕升迁途径。其中一些途径几乎为宗室所特有,如以军功、世袭和门荫入仕;还有其他一些途径如科举和出职等。在所有这些途径中,宗室成员或多或少都享有一些特权,可以更加容易地入仕或得到升迁。随着金王朝由盛转衰,宗室享有的入仕特权有所减少,这与金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士族是魏晋南北朝地主阶级中一个腐朽没落的阶层,但士族与敦煌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追溯河西士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便可清楚地明白这一点。众所周知,早在西汉后期,河西就形成了地主士族势力,魏晋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已成为一股势力极强的特权阶层。十六国大动乱开始,中州世族也流转河西,加入河西士族的行列。《资治通鉴》123卷文帝元嘉十六年十二日条胡注:“永嘉之乱,中州士人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中原士族的加入,使河西世族集团势力大增。五凉时期的各个政权,其兴衰成败无不与世族大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制度影响深远,此历史阶段,门阀士族入仕途径的变迁记载了门阀制度的盛衰历程。"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是这段历史时期门阀士族进入仕途的两大主要途径,这两种入仕途径与门阀制度的盛衰存在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唐末以降,中古士族大姓持续衰落,丧失了其原有的优越地位。士族大姓的没落,表现为政治与社会影响力的下降,五代时期的士族大姓在仕宦与婚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士族大姓的入仕途径、为官品秩大多已与庶族无异,中古以来维系士族圈子的门第婚姻也不再流行,五代士族大姓的婚姻风尚重官品而不重阀阅,与唐代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8-21
清河崔氏在唐代定著清河大房、清河小房和青州房三房,与赵郡李氏一样,清河崔氏每一房的世宦发展并不平衡,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而且高级官员和中低级官员比例差异较大。门阀士族的家产境遇及门荫制选举地位的演变,是影响门阀士族世宦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门荫制是影响门阀世宦的直接因素,进士科只为门阀士族的衰落提供了一个历史可能。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荫生有恩荫生、难荫生、特荫生三种。恩荫的对象是宗室、王公贵族和高级官员的子弟。对于停荫、留荫、补荫、革荫、还荫,清廷陆续制定了周密的制度。荫生毋须经过考试即可进入国子监学习,肄业后经过吏部的简单考试即可得到官职。从正一品至未入流,因公而死的官员都可以荫子,谓之难荫。特荫没有固定规则,主要是给本朝已故重要大臣荫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