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论述服饰美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指出服饰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是服饰美之表象,内容才是服饰美之灵魂,形式服从于内容。服饰的形式美和内在美相统一,使得视觉语言得以反映审美需求,共同传达美的讯息。同时指出服饰美的两个特质:1.服饰美依附于人体;2.服饰美的传达由着装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审美交流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营造美术课堂教学之美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美术课堂教学本身是审美教学,而审美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深入钻研,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的各要素:"巧设情境之美"、"追求语言之美"、"展现创造之美","运用演示之美",在探索教学新模式、寻找教学新方法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方面作思考、下功夫,在艺术化的教学中达到最美,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59):20-21
中国古典美学源于中国哲学,其特色在于以"意境"为审美标准,而"黑白"理论是"意境"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之一。《暮光之城》中所呈现的黑白意象之美与中国绘画中的"无色之色"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所体现的"意境"相同。因此,倘若要抓住小说之"神",就必须抓住其独特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林丽 《教师》2008,(10):119-119
本文从传统服饰旗袍的款式演变、女性穿着者的身材气质要求等方面探究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从中发现旗袍折射出中华民族审美核心“中和之美”,及对于曲线的审美偏爱,对女性气质“雅”和“静”的推崇。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语言艺术来说,审美鉴赏首先是"披文以入情",激发联想和想象,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西厢·长亭送别>那优美典雅、生动活泼、抒情意味浓郁、个性化突出的语言,体会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而后从品味唱词和诵读唱词入手,让学生领会戏曲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全面落实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积累知识素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有体验之美、有师生和谐之美。着力打造魅力课堂。语文之美、人性之美是就语文课程内容而言,体验之美、和谐之美是就语文教学方式而言,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享受语文,获得审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审美的自然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审美的最高境界.由于生命境界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认识由低级到高级依次表现为亲和之美、并育之美与无言之美三个审美认识层次,但是这并不代表自然境界本身的特征.审美认识的自然境界由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日益沉沦的趋势.这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8.
白晓玉 《语文知识》2012,(3):120-123
小相狮舞是中原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技艺之美,形神之美,气韵之美。本文从小相狮舞的发展概况、审美价值、未来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力图为中原城市化进程中农耕文明的传承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合异为美”是中西方美学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美的构造原则。合异论美学着眼于隐蔽的合异系统,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区分“差异”与“异者”、“差异形态”与“差异系统”,澄明“实践”“感性”等特殊异者中“美如何是”的合异之美及其变体。作为对审美活动中各种差异形态及其组合方式的理论研究,合异论美学通过考察美的合异结构与审美共同体建构,审美通变与美的“终结”以及中和之美与审美正义,揭示出合异以为美,通变以致久,中和以化醇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0.
王晓华 《成才之路》2014,(24):28-28
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何能够高水平的爱美,就取决于人的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中去不断地发现美、挖掘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散文有意趣辞彩之美、诗歌有节奏之美、物理化学有现实与情趣之美等。数学之美,不仅在于它深刻的智慧之美,更在于它广泛的意趣之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发现挖掘这些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数学领域中,有许多"秘密"令人感到无限新奇,有许多美让人感到无比神往,我们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挖掘出这些美,不仅能激发学生智慧的涟漪,更能增强学生的审  相似文献   

11.
时尚因具有商业性、消费性、短暂性和平面性等功利性特征而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负价值的,与无功利性的审美相去甚远。然而,时尚突出地体现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时尚也常常按照关的规律来生产和设计。在功利性特征的表层之下,时尚还蕴藏着超功利性、新颖性、感染性、先锋性和感性化等审美特征。对时尚的特征作深入的研究,将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时尚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在感受、追随、摹仿时尚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时尚观、科学的时尚观和审美的时尚观。  相似文献   

12.
艺术激发着时装设计师的想象力,时装已突破了衣服的一般观念;时装成了艺术的表现载体,而艺术家则把时装纳入了创作主题;时装与艺术在相互交叉、融合中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时装视觉艺术和时装成衣化;时装艺术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并融入传统,成为重要的精神遗产,进而形成独立的专业领域。  相似文献   

13.
“新潮音乐”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的音乐现象之一,对于这一有着特殊意味的文化现象,文章将从1、“新潮音乐”与大众的关系;2、“新潮音乐”与传统音乐结合的情况;3、“新潮音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态势这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代和环境条件下人们的服饰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不同。服装流行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区内的人们对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以及着装方式的崇尚和追求,并使这种局部的着装方式通过竞相模仿和传播而形成一种逐渐扩大性的社会风潮。服装企业应关注服装流行,运用流行预测及流行趋势发布积极主动地引导服装市场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市场,不能盲目顺从市场。  相似文献   

15.
服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行为,造型和风格对于服装而言就像性格对于人一样。面料是服装设计造型和风格的基调,好的服装设计师本身也应该是好的面料设计师,用材料去思考,把握其特性及风格,并用审美的眼光对面料的材质、肌理和图案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创造。  相似文献   

16.
在经典艺术中,艺术家和审美主体在从事审美活动时大都能保持一种不同于日常态度的审美态度,审美态度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这一学说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而最早用“态度”一词的是夏夫兹博里,之后康德,叔本华等人又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经布洛的系统解释,它便成了现代美学的支柱,我们可从西方传统美学及现代美学有关审美态度的理论中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即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它的总体特征可用“超越性”来概括。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对具体不同的实例分析,较为直观通俗地论述了复合命题的结构形式和真假性,并介绍了复合命题真假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以审美教育中互动性关系为视角揭示审美教育本质。人与现实构成审美关系是逻辑基点,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和谐意识体系过程中具有互动性特征。表现为: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互动,包括主体与外界客体之间、主体与以自身为客体之间的互动;科学意识与伦理道德意识建构之间的互动;教育的无目的性与以自身为目的的目的性之间的互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谈张爱玲散文《爱》的艺术空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散《爱》以语言层面、叙述视角、内容结构、象征意蕴的空白,创造了含蓄而丰厚的美学氛围,强烈的激发了读的审美情感,取得了与“多情惟有庭前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一样的艺术效果,营构含蓄、淡雅的可以“品”的审美形式,唤起读的审美“交感”。  相似文献   

20.
服饰是一个特定群体的集体意识的物化表达方式。都柳江流域各民族传统服饰的制作与穿着,就是对他们所共同持有的集体意识的反复强调与强化的过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组成的乡土社会的运转有赖于集体意识的强化,而对私人空间的重视只能是伴随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出现。同一群体的两性在服饰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是该群体对两性角色定位的表达。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不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社会分工在给一个人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又从相当隐蔽、深远的层面上把这个人给"组织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