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就性报道,其选题原则和标准必须是思想性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能激起听众的兴奋度和关注度.同时,它还必定是政府重视,群众关心,对现实生活有强烈的指导作用,有较强的贴近性和可读性的新闻报道.做成就性报道,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相对比较严肃的政经和社会新闻,通过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报道形式的改进,努力增强其可听性和亲和力,使报道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电视时政新闻,简单的说,就是有关时事和政治的新闻,在我国主要是指对于领导一些活动的报道,包括领导的视察,领导召集的会议等等。长久以来,这类新闻在各级电视新闻的播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都要超过三分之一强。但从收视效果上来看,却差强人意。多数受众反映,这类报道内容枯燥,形式刻板,缺少新闻性。  相似文献   

3.
李折 《视听界》2015,(2):113-114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新闻人在思考:改革为了什么,如何推进改革,改革的举措如何更加有力?系列报道《问计改革走基层》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一、把采访报道和问政履职相结合,探索时政报道新模式《问计改革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名称最初是《代表委员走基层》,它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以"代表委员"为主体,用"走基层"的方式关注改革话题。代表委员深入基层探实情、找问题正是其履职所需,他们可以从参政议政的高度看发展,  相似文献   

4.
会议新闻要讲“民生故事” 时政新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反映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举措,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但是,都市报时政记者要贴近民生,写出读者感兴趣的文字,就要从民生的视角切入,改变“八股”式的时政新闻报道,为群众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5.
我是刊院学员,写报道也是从上刊院以后开始的。我有这么一点体会:注意抓住新闻以外的新闻,往往是好新闻。我采写的通讯《杨大妈的胸怀》就是其中的一例。去年年底,我们部队驻地西沟村的敬老院办起来了,我便前往敬老院采访。敬老院办得很不错,村里为敬老院的老人买了十八时的大彩电,专为他们做了一套家具,床上铺的是新被子、新褥子,还有两名妇女专门待候“孤老”。这件事要说新也不算怎么新,但我还是有信心从中挖出点新的东西来。我找到一名村干部了解情况,我得知还有一名九十四岁的孤寡老人住在杨大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时政新闻采写制作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多多少少存在一种认识,就是时政新闻是围着领导转的,是为领导服务的,只要领导满意,时政新闻节目就办得成功,就会得到认可。这实际上是对时政新闻理解上的一种误区。时政新闻从根本上来讲,仍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要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体竞争日益加剧,不少广播电台主频道的收听率呈逐年下滑趋势.探其根源,作为主体的时政新闻可听性及亲和力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增强时政新闻的可听性及亲和力,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是电台讲究宣传艺术应当做好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赵勇 《青年记者》2008,(6):70-7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体竞争日益加剧,不少广播电台主频道的收听率呈逐年下滑趋势。探其根源,作为主体的时政新闻可听性及亲和力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增强时政新闻的可听性及亲和力,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是电台讲究宣传艺术应当做好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刘征 《视听界》2013,(6):109-111
党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给新闻栏目,尤其是时政新闻栏目带来了新的舆论环境,时政新闻栏目可以很大程度地摆脱服务政务会议和活动带来的束缚。时政新闻多得来不及拍、超时的情况将很难出现了。这为时政新闻栏目腾出了时间和空间,让一大批记者重新拥有了自采新闻的可能。但也给时政新闻栏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家港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栏目《张家港新闻)),开办27年了,时政新闻一直是这个时长20分钟的栏目最主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黄泳 《新闻实践》2007,(7):33-33
广播要想吸引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即运用广播的特殊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唤起听众脑海中存储的记忆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的传输效果,让听众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一、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音响,发挥听觉的“传真性”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老师就教过我们,文章要以情动人。现在,要想写好会议和领导活动这类格式、程序往往大同小异的时政新闻,"以情动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说是写好时政新闻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2004,(12):30-30
《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发表何志武的文章《时政新闻的“结构性紧缺”现象》。文章说,受众需求调查显示,时政新闻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出现了时政新闻信息的“结构性紧缺”:时政新闻的总体数量不少,但读者真正需要获知的信息却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闻一直给人以严肃、刻板的印象,如何做好新闻选题策划,把时政新闻做得离百姓更近,引起百姓的广泛关注,从而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时政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命题。本文以广东新闻奖网络访谈一等奖作品《如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要经得起"人肉搜索"》为例,谈谈如何实现时政新闻的亲民化。  相似文献   

14.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做好时政新闻是党报编辑的必修课.在如今的媒体竞争中,时政新闻恰恰是党报的"杀手锏".从新闻来源上讲,党报具有某种性质上的"资源垄断性",这也是党报时政新闻权威性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丁忠 《声屏世界》2005,(3):26-28
与使用热线电话的其它各类节目相比。新闻时政类节目由于与听众之间进行沟通的话题和内容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某些颇为敏感的热门话题更会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因而该类节目更能体现广播媒体舆论监督与引导的社会职能,并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和参与。其收听率在各地电台中往往是名列前茅。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忽视了与听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有时候。“热线”就会变成“冷线”,听众的来电任凭你干呼万唤都不会出来。  相似文献   

16.
可以这样说,所有新闻的主角都是人,新闻与人物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如此,写好人物新闻对于提升各个媒体品牌形象、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但是要想写好人物新闻却很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来说更是如此。笔者认为,能够表现出所写新闻人物的主要特点,是人物新闻写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高玲 《记者摇篮》2006,(5):44-44
近年来民生新闻脱颖而出,这与其舆论监督的力度密不可分。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民生新闻实施着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民生新闻作为传媒和民生的联姻体,和其他类型的新闻不同,它要时刻从“民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监督,从而担负起击浊扬清的社会使命。它以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种种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如弱势人群的遭遇、管理部门的乱收费、交通事故、家庭纠纷等等,这些内容更多地涉及到了人民群众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方面,对这些事件的曝光和揭露,呈现了这些普通而真实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将会引起更多人的…  相似文献   

18.
张武 《新闻实践》2010,(6):32-34
不断壮大、创新的网络正对报纸发起日益激烈的挑战,报纸在新闻时效性、供给量上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如何化解这场逐渐加深的“网络危机”,成为当今中国报业最沉重的思考题之一。而基于网络时代兴起的“长尾理论”,则为报纸探讨未来业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征 《视听界》2007,(2):53-54
空洞、枯燥、乏味、呆板、单调,往往是老百姓数落时政新闻常用的字眼。在很多老百姓看来,这样的时政新闻是给领导看的而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因为不“实在”。同样在许多时政新闻记者的眼里,自己俨然成了“御用记者”,只要服务好领导,群众满不满意无所谓。其实,时政新闻最实在,因为如今时政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怎样才能把时政新闻做成“实在新闻”?  相似文献   

20.
自从首都新闻单位开展现场短新闻竞赛活动以来,观场新闻已为新闻界和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新华日报从7月中旬开始现场新闻竞赛,至今已刊用十多篇。但从大量的来稿看,育些仅仅是在一般的新闻稿中,增加了一点现场描写,稿件的主体仍然是现场外的背景介绍或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