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是角的基本度量单位,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1°的来历?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一、复习:如何量线段的长度出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提问:要知道这条线段有多长,怎么办?用尺子量。谁会量?请学生测量。小结:线段的起点和尺子的0刻度线重合,线段的另一个端点对着5厘米刻度线。如果把1厘米长的线段看作一条"小线段",那么大线段里包...  相似文献   

2.
[案例]"认识厘米"教学片断   学会了用直尺量一定长度的线段后,我出示了一长一短两条线段.   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量一量这两条线段.……  相似文献   

3.
"厘米的认识"是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的起始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厘米?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一、观察判断1.观察:逐一观察下面四幅图中的线段(图1),比较哪条线段更长。2.判断:用手势"1""2""="反馈判断结果。3思考:当对后面三幅图有争议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如果要准确作出判断,需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4.
教学背景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上半年,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有两位教师同时执教了"比例尺"一课,他们的课题一样,教学方法有着细微的差别,然而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教学片段一(教师A)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画一条长为5厘米的线段,画一条长为10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长为100米的线段。师:怎么不画了?生:纸太小,画不下。师:想个办法怎样把长为100米的线段画在纸  相似文献   

6.
一、长度单位1.内容与结构。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及线段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认识线段。具体编排结构如下图:2.具体教材分析。(1)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呈现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脚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渗透了测量的本质:用"单位"去"量"。然后让学生用"拃"作"单位",体会测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虽然都用"拃"作单位来量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2、例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认识米,1米=100厘米例6、例7认识线段,画线段例8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执教"认识三角形"时,我让学生用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长的四根小棒,任选其中的三根摆三角形.学生通过拼摆、观察、比较、讨论发现:较短的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如果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就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已掌握了最简便的判断方法,可以说这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我喜滋滋地走进办公室,这时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画的三角形说:"许老师,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长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但是这么长的三条线段能画出三角形,你看……"他边说边拿直尺量给我看.哇,他画了许多三角形,选了一个在量着.  相似文献   

8.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9.
朱晖 《现代教学》2004,(1):26-27
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在量的计量方面,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相似文献   

12.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请拿出笔和纸,画一条5厘米的“直线”。(直线是无限长的,不可以度量它的长度,所以没法画)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中有关线和角的知识。(板书课题)[评析:陷阱的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恍然大悟之余,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二、复习整理,构建脉络1.线。关于线你知道哪些知识?多媒体演示:连接两点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线段、射线、直线)说一说,比一比: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区别?下面我们来一个画直线比赛。限时15…  相似文献   

13.
片断一:师:你们会画长方形吗?生:会。(回答时有种不屑的神情,意思是我们早就会了)师:既然你们都会,那就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演示一下,其他同学观看画的过程是否正确。出示题目: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到黑板上来演示,我请数学课代表上台来画。只见他非常自信也很熟练地拿起三角板就画,他首先画了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师: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生:可以。因为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先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作为长。师:请继续画。紧接着他把三角板作如下摆放,再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师: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生:可以。因为…  相似文献   

14.
初次教学: (复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 师:经过这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 生:一条. 操作活动:(1)从这点到已知直线的线段,能画多少条?(2)量一量你画的这些线段,有什么发现? 生1:从这点到已知直线的线段能画无数条. 生2:我发现越往两边画的线段越长,越往中间画的线段越短. 生3:垂直时画的线段最短. 师:像这样从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它是所有线段中长度最短的.  相似文献   

15.
在执教"认识三角形"时,我让学生用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长的四根小棒,任选其中的三根摆三角形。学生通过拼摆、观察、比较、讨论发现:较短的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如果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就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已掌握了最简便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为什么要进行数学阅读提起阅读,似乎只在语文教学中谈及,然而在数学教学中,阅读也是极为重要的。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例1】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以这条线段的右端点为圆心,画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笔者在本校随机挑选两个由同一位教师任教的班级进行了解题对比。在A班什么也不说,给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后统计正误情况。  相似文献   

17.
赵红 《成才之路》2011,(28):67-67
"认识厘米"这节课,经过几次试教,在分享着学生的精彩与快乐时,自己也获得了很多启示。 情节一:"认识厘米"导课部分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问学生哪条长?哪条短?师:要想知道哪条线段长,可以怎么办?生:用尺子量。  相似文献   

18.
“厘米和米的认识”这节教材是法定计量单位教学的开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接触不多,缺乏明确的感性认识。教学这节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和单位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数),能用直尺或三角板画直线和线段。  相似文献   

19.
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设计思路:"认识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实际测量出桌子的长,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