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色语文就是关注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把学生作为生命主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语文的基本规律及内涵,按语文本来的面目教语文。本色语文重视学生的生本独特感受,坚持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它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通过人文性来渗透工具性。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等主体的多重对话,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具主导性的因素。语文教学的生命化构建,目的在于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它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生命成长的快乐,也注重学生未来个体生命的幸福。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扎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构建语文教学的生命化策略,是唤醒学生个体生命意识,激发其成长潜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中,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呆板枯燥,使学生无法发现语文的魅力,难以提高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基础性日益受到重视。语文本色的回归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语文本色的具体表现,分析在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几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它是以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7.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关注语文学习的内蕴及其人文性的体现,引导学生写出具有原始的生命色彩、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的表现形式的作文,还小语作文的童趣、形象、情感的本来面目——这应该是学生习作的真谛。寻求作文内容的生活本色,尊重作文构思的个性本色,回归写作语言的自然本色,这是我们探讨的本色作文三个切入点。学生习作要复归本位,返朴归真,让习作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本色。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重点,让学生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要关注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要重视文道结合,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注重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应返璞归真,追求人文精神的本色回归。  相似文献   

10.
"本色语文"目前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11.
“本色语文”目前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不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学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注重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新课改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这正是新课改下语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语文课堂过于求新求异,凸显了人文性,却忽视了工具性。因此,我们在课改中不能丢失语文味,采用有效的课堂提问,采用多样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使得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语文课堂过于求新求异,凸显了人文性,却忽视了工具性。因此,我们在课改中不能丢失语文味,采用有效的课堂提问,采用多样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使得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相似文献   

15.
二、教学建议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很多教育专家审时度势, 针对语文课堂出现的目标分散、内容庞杂、教法花哨、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改革主张。“本色语文”目前也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课文的层面上,要立足文本,重拾语文的本色,教出语文的意蕴,使学生在阅读、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让语言学习和人文精神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回归本色。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但我们不少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有余,而对其人文性则重视不足。人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终身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给以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  相似文献   

18.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整体,教学中除了扎扎实实落实“工具性“之外,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与社会,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本文欲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学习的唤醒功能,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突出人文性与工具性,力求在教学活动中上出语文味,本文从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以及学生阅读兴趣的增强和运用来谈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策略的创新,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所具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性得到创造。在构建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来优化教学的行为,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