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效的语文课堂常常围绕一个主问题来展开。这样,在简洁的语境中,在整体的情境中,层层深入地展开对话和互动。教材中的小说类文本有着自身的特点,课堂问题设计既要抓住故事本体,又要关注小说语言,也要把握人物的形象,彰显语文的魅力。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船长》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此类文本的主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柏林》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小说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教学采用"主问题拎动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板块式教学策略,围绕"文章有什么反常之处?"这一主问题,从人物的反常,再到情节的冲突、环境的反常,探讨小说的习作手法,深入剖析文本。本文以《在柏林》一课教学为例,展开对小学阶段小说教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一、当前小说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当下小说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围绕情节、人物、环境和主旨四要素来展开教学,这样的教法虽说能紧密围绕考点,但却难逃模式化教学的窠臼;有的教师追崇教法的多样化,但细究起来,并未紧扣小说的文本体式来展开设计,这即使能激趣导学,但学生未必能真正领略小说阅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彩的"设问"来启思导学,但更需要通过"导问",让学生敢于"自问"、善于"自问",让课堂成为美文的悦读场、思维的训练营和新问题的发源地。一、设问:以问启思,以问导学1.聚焦主问题。所谓主问题,就是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热烈讨论、鉴赏品味、主动探究的重要问题。设置主问题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紧扣文本,二是要紧扣学情。例如,教学鲁迅的《社戏》,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文中写了故乡的众多人物,  相似文献   

5.
正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小说文本往往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教与学的难度也就相对较大。如果每一篇小说的解读都能选准一个切入点,设计一个"主问题",教学就可以删繁就简,事半功倍。所谓"主问题"是相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短暂的应答式问题而言的,是指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对一部作品进行思考、理解、品析、探究的重要问题(提问),它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基于小说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往往就不能脱离人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为解决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大而化之"的现状提供了改革的思路。小说文本细读,是指读者仔细阅读小说文本,在对文本进行细致、准确分析的基础上,透彻的把握文本意义。基于该理念,文本细读呼唤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视野,进而建构课堂模式入,打造小说文本细读高效课堂。一、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设置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或"问题",也是需要重点设计  相似文献   

7.
华东 《语文天地》2015,(2):14-15
一、抓住重点,巧定主问题教学目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弗兰士和韩麦尔先生,常规教学一般都是抓住小弗兰士的心理的变化来设计教学的。长文短教,需要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必须准确制定主问题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主问题时要另辟蹊径,抓住韩麦尔老师的语言描写解读人物,品味韩麦尔老师的人物语言,感受爱国情怀,从而突出课文最精华的部分。由于学生对小说所写的普法战争的故事背景非常陌生,缺少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很难体会主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幽邃深远、博大精深。为了在《史记》教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史记的热情,并进一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交流,教师要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来,要善于运用对比教学法,抓人物自身前后的纵向对比,取不同人物的横向对比,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小说教学永远离不开"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文体特点、考查重点及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决定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凝聚课堂合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一、"主问题"教学法最早提出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主问题"教学法的是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所谓"主问题"是指能够对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上一节好语文课最大的难处就是对文本的处理,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其实,只要我们紧紧扣住了文本,紧紧地贴着文本来讲,就会上出一堂好课。沈从文曾说过:"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贴着文本来设计教学流程,围绕文本组织教学过程,贴着文本设计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1.
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船长》一文叙述的是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撞击后即将沉没之际,以自己的果敢、勇气拯救了全船人的生命,自己则以身殉职的故事。文中大量运用人物语言揭示人物品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教学本文时往往抓住哈尔威船长所说的话整合教学内容,以反复朗读、揣摩人物语言来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却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呈现形式。《船长》一文中的  相似文献   

12.
李亮 《语文天地》2013,(19):27-28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阅读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按照课标要求,高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小说的赏鉴能力,学会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解读。《林黛玉进贾府》是新课标语文必修三的一篇重要讲读课文,也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有关小说赏鉴能力训练的重点篇目。一、从文本线索入手,分析小说的内外环境对于高中生来说,要读懂小说文本,首当其冲要抓住文本的环境。小说人物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是造就其性格的根本原因。《红楼梦》中有条线索:林黛玉在没去贾府之前就常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从两个层面解读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互文性策略。首先,从文本间的指涉性看,分析福克纳以《圣经》中的耶稣为原型,将小说人物乔的形象与耶稣形象进行对比,进而对悲剧人物展开深刻的人性探索,揭露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其次,从文本内的指涉性看,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从结构上看,几个故事平行地进行,形成结构上的大型对话性,即小说的"对位"结构;从语言上看小说中的"微型对话",体现在作品中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双声语"中。不同叙事者之间以及叙事者的自我意识的对话,形成各种声音、意识的互补和颠覆,进而造成文本结构和意义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建构中,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赋予了文本极大的张力和主题向心力。  相似文献   

14.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的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力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着‘以一当十’的力量。"由此可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设计问题,尤其要善于设计"主问题",让"主问题"成为"激起千层浪"的那"一石",让"主问题"主宰课堂、统领课堂。如何设计语文课堂"主问题"?一.矛盾语言问题化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通过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挖掘文本自身语言矛盾点来  相似文献   

15.
《香菱学诗》截取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从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也使得香菱学诗的复杂意义日趋同质化。论文将香菱、黛玉等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对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诗人如王维、李白、陆游等人诗文的评价,看作小说文本与其他经典文本,小说文本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关系与动态过程,认为虽然像林黛玉这样的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她对艺术的品鉴力却是真实的,从虚构的小说人物口里说出的对诗艺的创作与品鉴,值得我们思考、讨论,以期伸展对于小说的语文教学可能,将更多的问题探讨带入课堂讨论,以及课前课后的思考,也期待以此对《红楼梦》的研究有所补阙。  相似文献   

16.
小说文本经常会有"对手戏"出现,这就为小说文本阅读对比策略的运用提供了契机。教学苏教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可以借助对手戏、转换视角点、紧扣联系线等,让学生认识人物、理解人物,从而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7.
小说是统编语文教材选编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对人物形象特点、情节起伏设计、环境描写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让学生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展开对小说的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环节,与小说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一、解题:什么是叙事性联系及为什么这样品读《雷雨》 打开人教社2007年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在《雷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周朴园、侍萍的性格". 讲解《雷雨》如果孤立地就文本论文本,那么关注人物的性格没有什么错.但是,阅读教学在有关人物题材的文本解读中,性格、性格、性格还是性格,这是一个极具贯串性的概念,几乎所有的人物文本故事解读教学都少不了这个关键词.课堂上读十篇、十几篇,其解读思维教育如同一篇.这早已使学生的审美神经感到疲劳和麻木.我们需要"突围",扩大我们的解读视阈.为此,我们提出这样的命题——在叙事性联系中品读《雷雨》,从千篇一律的人物性格解读窠臼中走出来,把解读的触须向别处探一探,比如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探求故事发展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祝福》写作于1924年2月,后来收入小说集《彷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篇目,近百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和中学语文教师对小说《祝福》中的情节、人物、环境、叙事结构和主题等基本要素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解读和丰富的教学设计,其大多集中于主人公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和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上,而对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我"则分析甚少,这种对"我"的分析的缺失也往往造成了对文本主题解读的偏颇甚至缺失。对"我"的分析,或许能为解读《祝福》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与探讨”的目标,指出要理清人物关系,探究文本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从小说的主旨中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由此可知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艺术形象,以此深入领悟人物的精神内涵,增强对小说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笔者就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的人物形象,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开展人物形象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