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芯兰老师教改策略之一是围绕核心概念,在"退"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倍"概念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倍"是以一种量为一份,另一种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这两种量之间就存在着倍的关系。它是"同样多、份、乘法意义"三部分概念的综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同样多"这一概念,思考"同样多""份"与"乘法意义几个几"之间的关系,适时地渗透和迁移,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建立"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马芯兰教师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核心概念,在"退"中完成"倍"概念的迁移与建立。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上册教材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继续教学分数,让学生认识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五年级下册将再次认识分数,形成单位"1"的认识。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们感觉到分数这一块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数概念,认识分数本质呢?借江苏省"杏坛杯"教学评比活动的平台我们再次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着力体现以下三点。一、丰富学习素材,关注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如何形成概念?是记忆还是感悟?在我们一贯的演绎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常常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很难理解其抽象语义。所以,对于概念教学能否改变演绎的方式,用归纳生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  相似文献   

3.
教学思考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数与形结合,让学生"心中有数"二年级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的直接基础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认识,虽然"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如何将"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和未知的"倍的概念"衔接起来,却是本节课的关键。所以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以往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教师通常会强调学生"说"的训练,通过单独说、相互说、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说等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倍"的含义。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关键是要实现从形到数的抽象。于是,我把精力花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力让学生体会、掌握"倍"的内涵,即"几倍"是指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一份数。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比较具体实物的数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促进学生在不断变化中抽象出"倍"的概念,在操作中将抽象"倍"与"几个几"建立联系,建立"倍"的直观模型,领悟"倍"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倍"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倍的认识"这节课便是学生认识"倍"的概念的起始课。通过课堂的观察和实践,我们需要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然后施以正确的教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概念,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7.
"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相对数量比较的起点,隶属于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大多数一线教师通常会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大量教学案例的比对与学习,试图改变教学方式,尝试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突破"倍"的学习难点,以课堂观察作为实证,得出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变式练习可强化学生对"倍"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操作,把"倍"的概念与已有的认识"份"联系起来,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相似文献   

9.
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在上册中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继续教学分数,让学生认识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五年级下册将再次认识分数,形成单位"1"的认识。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感觉到分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认识分数,知道一个物体可以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几。2.让学生们在自己亲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构建"几分之几"的概念。3.让学生们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他们觉得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一个物体可以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几。并认识几分之几并能正确表示出  相似文献   

11.
"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相对数量比较的起点,隶属于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文章从概念多元表征的视角,通过对"倍"的本质的分析、学生的调查分析、现行教材的对比等方式对"倍"作相对深入的研究,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比较两个数量的关系时,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相差问题),另一种是比较它们的比率关系(倍比问题)。“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第一次接触比率,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深入理解“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下面呈现两次典型的教学过程及思考。  相似文献   

13.
6.小结:通过刚才摆一摆和试一试,你学到了什么?(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倍。我知道有几个一份数这么多,我们就可以说是它的几倍)犤评析:这里通过摆一摆操作活动,启发学生回顾两个数量间的依存关系:“相等”或“相差”。然后,在“相差”关系的特例上引出“倍”这一概念,再通过“讨论”、“试一试”引导学生认识“3倍”、“4倍”。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了“倍”概念的形成过程犦三、展开———解决有关倍的问题1.问题呈现“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请你想想:白兔和黑兔可能各是几只?2.自己探索你可以…  相似文献   

14.
《倍的初步认识》是一节起始概念课,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对以后解决有关倍数的三类问题及分数、百分数的问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采用摆图或看图说一说: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用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可细想之下,学生的学习是因为有了需要,才会产生探索的动力,引发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全县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我有幸观摩了所有的优质课教学,使我收获颇多,尤其是在"认识几分之一"的两个教学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中,深化分数认识的做法让我感触很深。下面是我通过两个教学片段,对如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抓住核心与关键问题,提升概念、理解深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俞正强老师提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两种基本样式,类型一:将学生的"明白"改造为教师的"明白";类型二:将教师的"明白"变成学生的"明白"。本文以《倍的认识》一课为例,用两个不同版本的教学比较两者所呈现的教学意义上的差别。概念教学,教师首先要想明白概念是哪种类型即"它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概念本身在生活中是否有原型即"学生是有一个明白还是空白"。当教师把这两个核心问题想明白了,其余的选材和立序也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倍"是小学数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和建立"倍"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打下基础。把翻转课堂的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深度整合,巧用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信息处理、自主探究、整理总结等多方面的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探究"倍"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深层次地对比辨析,多方向地沟通联系,在不断的对比与抽象中把握"倍"的概念,真正地领悟"倍"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8.
正【"望":病例观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这节课比较难教,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二是在小学数学中,分数一般都采用以下定义: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  相似文献   

19.
张欣 《天津教育》2022,(4):46-47
对于分数的教学,"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启蒙.三年级学习内容中有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什么叫"初步认识"呢?因为学生要完整地构建分数概念,需要从量和率两个维度完成.而三年级只是从"率"的维度认识分数,从在一个整体中认识几分之一,到在多个整体中认识几分之一,再到认识几分之几.这些都是在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率"的维...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比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比"概念的形式化解读,教学设计一般是通过表示两个数之间的相除关系引入比,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被动应答,不能深刻理解"比"的本质内涵。笔者基于对"比"本源性的思考重新设计教学,从元概念"份""倍数"出发,让学生体会"变量中的函数关系",揭示"比"的本质意义。既实现了概念之间的关系沟通,也营造了主动探索的氛围。再通过对一系列结构化材料的辨析,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比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