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邱亮 《少年儿童研究》2012,(2):24-25,3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营造有利的环境,创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提高生活品质,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表演让儿童实现多重体验,采用开放性教学,焕发课堂魅力,与家庭社会配合,实现教学多元化等手段,系统地阐述了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4.
易志鹏 《文教资料》2012,(18):189-19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育人课程,其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文化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意识、友善的人际关系、基本的社会技能和日常行为习惯、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等等。传统的品德教学将道德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造成学校德育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急需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情境体验创造为范式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通过启发体验,自主参与,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鼓励创造,拓展空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只有真正实施情境、体验、创造的教学,才是最理想高效、最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最有效地促进学生潜能的挖掘。教师带着情感与智慧的光亮走进教室,走进学生中间,让课堂亮起来,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让儿童的心灵飞起来,发展潜能,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  相似文献   

7.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说到就做到↓不轻易许诺↓记住承诺↓及时补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清晰的教学脉络.从耳熟能详的《拉钩》儿歌到家喻户晓的故事《曾参杀猪》,从不易许诺到让学生明白了“一言九鼎”和“一诺千金”的内涵,明白诺言是种责任.一旦承诺,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得做到.但如果教学到此结束,就会让人觉得生硬,而缺乏人情味.教者随即提出:当诺言不能实现时,我们该怎么办?这种华丽的转身,使得说教欲罢不能的教学这时才开始直面生活,从说教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8.
9.
林育洪 《江西教育》2007,(14):42-43
关于课堂教学个性化概念的界定,我的理解是: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发掘学生潜能,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课堂教学个性化概念的界定,我的理解是: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发掘学生潜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12.
新教材《品德与社会》给人耳目一新、清新开阔之感,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字非常简明、富于趣味.但有一些稚嫩之处。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用"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可读性和新颖性,二是具有综合性和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要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课程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都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基本理念,都强调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要贴近儿童生活,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如今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体验,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一、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品德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教育家赞科夫说:"如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品德与生活(社会)在初级教育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如何有效的利用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唤醒,从而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研究、自我探索,最终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便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者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应着重于"导".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新的课程评价观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道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