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是否进行深层解读,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全面把握和关注.深究教材的科学体系,能使教师教学把握好教与学的“度”,在准确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方法,从而真正达到“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本文正是从教材和学生解读两个方面重点谈谈“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陈珠燕 《考试周刊》2012,(32):126-126
计算机课教学效率的高低,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本文从全面了解学生和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得法,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堂成功的课,教材的把握与运用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教师也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例如教师是否认真研读教材,是否真正理解与把握教材内容。只有透彻理解教材,才能突出重点。其次,教师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活化教材,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让他们更好地领悟知识,提高学习  相似文献   

4.
<正>【问题分析】命题在新课改实施中起着教学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改成败的关键环节。命题关系到作业设置是否有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否得当、教学评价是否科学等。一份试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上,也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深度、对学生学习的了解程度上。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够一般性地命题,而且要能够编制出高质量、有实效的题目。运用"双向细目表"来命题,是一种规范化管理考试的科学方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作为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更要注重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和二度开发,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要引导学生与教材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6.
课堂评价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运用的"模糊性"评价,不仅未能真正发挥课堂评价应有的价值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师进行"模糊性"课堂评价与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教学机智、教学语言的精炼度,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要素密不可分。为了尽快走出"模糊性"评价的瓶颈,教师应该注重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评价时机,苦练评价的基本功,并努力使评价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7.
《宁夏教育》2010,(6):80-80
教师绩效考核要落实在课堂,更多的要通过听课来实施。听课,可以考察教师对教材是否熟悉,是否全面把握了课程标准并形成学科知识框架,是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听课,可以考察教学过程中是否做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是否体现了学生主体和以学论教,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从学生特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把握学生特点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前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环节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课堂评价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然而,当前很多教师课堂上不自觉地陷入"模糊性"评价的误区,不仅未能真正发挥课堂评价应有的价值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师对课改理念把握简单,教材解读肤浅,教学语言空洞,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是产生"模糊性"课堂评价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新课改精髓,深入钻研并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评价时机,苦练评价的基本功,努力使评价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10.
<正>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效。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使得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不少英语教师把"统编教材",当成圣经,不敢增删,严格遵循其规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其结果是:教师被扼杀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根据教  相似文献   

11.
日常教学研讨中,听课评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评课着眼点更注重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认真思考,我们的出发点似乎都离不开"教师",虽然我们高喊着"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的口号。教研工作需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更需要我们的创新思考。唯有拥有强大思考力的人,其工作才有可能去创新,去突破。  相似文献   

12.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中能呈现出不同的情形,这和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理解、把握、使用教材有很大关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加工",变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编入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是否恰当,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如果教师仅就课文和《教师教学用书》之内容泛泛而教,于帮助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把握将有很大偏差。  相似文献   

14.
<正>在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今天,在不断追求教学有效性的现在,所谓的"备学生"也就必须进化到"学情分析"。而我们目前许多教师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但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教材的编排体系,而对于学生是否真正具备这些知识却很少考虑。正因为只考虑了学生"应然状态",而忽视了"实然状态",使分析学生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从教材理解上准确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更要依据学情分析确定学生的现  相似文献   

15.
时下的学科课堂教学,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加自信,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挑战。为此,教师教学时应做到"五问"。一问:你读懂教材了吗?教材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在真正读懂教材编写的意图,对教学目标的把握非常明确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二问:你读懂学生了吗?读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只有心中有人的教育、贴近人的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是在教学过程中协助学生达到教学目的的各种知识信息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等阅读材料、教学音像资料、学科图表之类的教学资料。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的要求。如何用教材教,其基础与前提是解读教材——先"入"教材,再"出"教材。因为没有对教材的深刻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没有把握教材内涵的所谓"用教材教",那仅仅是打着一种旗号,是一种草率,是一种肤浅,  相似文献   

17.
英语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摆脱对教材的崇拜和依赖,深刻领会和把握课程内容,超越对教材内容的机械传递,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个性化地运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一节导入课为例,讨论了课程整合教学中如何合理取舍和调整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改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新教材习题量明显减少,课时也相对减少,再加上教材对数学问题的呈现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等,给广大数学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也就成了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  相似文献   

19.
<正>问题引导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就是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辨析能力。问题引导的关键一环就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成功,而成功的问题是教师在对教材精准把握和对学生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并考察了该教材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地位之后而设定的疑问。在此,笔者从教师和教材的角度,以苏教版普通高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教育的多功能性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造性、合理、高效地使用教材,来提升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易学;吃透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乐学;延伸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想学;变形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善学.研究、思考和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有利于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1.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