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牧野之战周军的总指挥是一个传奇色彩浓厚的人物 ,有关他的姓名叫法很多 :吕尚、姜尚、姜子牙、太公望、齐太公、师尚父以及俗称的姜太公等等。如 :《中国历史便览》云 :“俗谓‘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说的就是吕尚的故事”。这里把“姜太公”解释为“吕尚”。《史记·周本纪》云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把其中的“师尚父”解释为“姜尚”。《史记·齐太公世家》云 :“号之曰‘太公望’。”《说苑》云 :“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在《封神演义》中又有“姜子牙”的称呼。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叫法 ,我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2.
外国人姓名的结构形式及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各民族自身形成的特点,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姓名习惯。阅读汉译外国名著、观看外国电影电视、学习历史、阅读时事报道时,认真研究各民族或各国姓名的特点,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记住外国人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姓名特征以及汉语的翻译习惯,大致判断出他们属于哪一民族或哪一国家。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日本女子姓名中多带“子”字。人们不禁要问:这一传统始于何时?为什么唯有女子姓名中才有“子”字?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子”字又该怎样解释?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角田文卫先生在《日本女子姓名》一书中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子”字作为人名的接尾字,最早出现于身分显贵的男子姓名中。如六世纪的碗子皇子、中臣连镰子、苏戎宿祢马子等。日本与西欧不同,男女姓名的词尾没有严格的区别,因而很快在女子姓名中也出现了“子”字。最初的形式是以“子媛”二字结  相似文献   

4.
鲁浩 《滇中文化》2002,(2):47-48
很久以前,苦聪山寨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男耕女织,过着舒心的日子。几年后,他们有了三个儿子,甚是可爱,但还没等三个儿子长大成人,父亲就早早离开了入世,只有年迈多病的妈妈帮人洗衣、打柴和做些零活拉扯着三个还不懂事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用文学人类学的视角,从个体、民族、人类等方面解读罗庆春的文学作品。他的新作品与早期作品比较而言,已经具有民族性、后现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基石 《世界文化》2000,(1):23-24
表扬太多对孩子并非有利,心理学家詹姆·温德尔说:“一个依赖于夸奖的孩子,只追求让父母满意而不是让自己满意,久而久之,哪怕是做一些日常的家务活.孩子都期望得到家长们毫不吝惜的称赞,如果没有表扬作动力,孩子就无法完成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7.
王永宏 《寻根》2005,(4):123-125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XX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XX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相似文献   

8.
李金坤 《寻根》2003,(6):40-4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古代,人们以《诗经》作为教化人的范本,称为“诗教”。《诗经》内容丰富,自古迄今人们多喜欢从《诗经》文本中取名。人们取名于《诗经》,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直接采用句中之成词。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见《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孔明,意谓完备周详也,此正是诸葛亮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的体现。我国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其名出自《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邦国,名字出于《鲁颂·宫》:“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邦国,即国家。当代著名诗人贺…  相似文献   

9.
采诗 《寻根》2008,(3):50-51
“五四”前后,西风渐入国门,文人骚客也竟大胆地用洋名为其子女命名取字。这里所说的取洋名,是指直接用外国文字的译音取的最初的中文名字,并非国人有了中文名字之后,因在国外生活而又取的英文或西文名字。此种风气一开,也为我国姓名学的发展增添了一种命名方法。  相似文献   

10.
邓章应 《寻根》2006,(6):108-110
姓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用其他方法来指称姓氏和用姓氏表示其他意义,我们且称之为姓氏的别称和姓氏的别义。  相似文献   

11.
顾关元 《寻根》2002,(2):82-83
我国古代的城市有许多称谓,如:国、都、京、畿、邑等,都有“京城”之义。根据古代的礼制与格局,其称谓所指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国语探源     
李志超 《寻根》2003,(2):87-89
外国人看汉语汉字很奇妙,其实中国人自己也并非都十分了解,除了专家,一般人也没有深入考察的必要。我不是汉语言文字专家,只是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域作了些探索,因而涉及古代语文,稍有所得。科技是全部文化的基础。古人做的科技探索最能反映他们的思维特征和历程,这种特征信息保存在古文献中,而现存的古文献只是文字的集合。历经三千多年,汉字的形音义有很大的变化。好在中国与外国不同,五千年文化史没有中断过,一直连续发展。因此,现在我们能有很充分可靠的史料供作科学化的研究。我们在这里仅对一些最常用的字和词的上古源头…  相似文献   

13.
鲁西奇  罗杜芳 《寻根》2002,(2):24-27
在阅读和生活中,时常见到异地同名的现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到先秦时有三个丘舆、两个鄢陵、两个械林、两个重丘、两个姑蔑、五个盂、两个州国、两个楚丘、五个昌黎,并指出:“汉时,县有同名,大抵加东、西、南、北、上、下字以为别,盖本于《春秋》之法。燕国有二,则一称北燕;邾国有二,则一称小邾,是其例也。若郡县同名而不同地,则于县必加一‘小’字。沛郡不治沛,治相,故书沛县为‘小沛’;广阳国不治广阳,治蓟,故书广阳县为‘小广阳’;丹阳郡不治丹阳,治宛陵,故书丹阳县为‘小丹阳’。后人作史多混书之,而无别矣。”  相似文献   

14.
图腾与人名     
采诗 《寻根》2005,(3):60-61
尽管遥远的图腾崇拜早已沉埋于不可复现的岁月里,我们还是可以从上古的史料里发现国人以图腾命名的迹象或事实。  相似文献   

15.
朴尚春 《寻根》2009,(2):93-96
朝鲜民族历史上号称“白衣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除朝鲜半岛拥有7000万人以外,仅中国境内就有190多万。  相似文献   

16.
何光岳 《寻根》2004,(6):4-8
匈奴为夏桀之子淳维之后,《史记》已有明确记载。秦汉时,兴起于内蒙古,后来逐渐并吞楼烦、林胡、白羊、丁令及乌孙、大月氏、西域等国,形成强大的国家,后分裂成南、北匈奴。不久,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被汉朝所败,其中一支向西迁,成为西匈奴,横扫中亚、里海、黑海、东欧直至中欧法兰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