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常山战鼓"是正定古城民俗文化的代表,以学习"常山战鼓"的演奏为推手,探寻多种有效的主题实践活动模式,加强幼儿对古城文化的感知、了解和热爱,初步完成幼儿园传承古城文化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
米琪 《华章》2012,(2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数千年积累传承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昭示着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联结着中华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并促进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就以正定文化品牌常山战鼓为研究个案,以期对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育与发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为了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近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秦汉战鼓”代表性传承人黄建民老师来到渭城学区,向学区教师进行了为期10天的技能传授。  相似文献   

4.
5.
柳州山歌是广西桂中地区乃至整个广西最富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柳州师专的教学实践,把柳州山歌引入课堂教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模式,对改革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形成办学特色、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侗族非遗传承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要适应新形势,做好侗族非遗的传承工作,需要在家庭传承、学校传承和社会传承等方面作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类似于生物学的"基因",从而让这个国家和民族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气质。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从社会角色、社会变迁、社会功能及社会交换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的意义和途径,认为要引导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和行为上重视并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从而在文化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与传统美术、音乐、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客家方言被冷落,客家民俗被淡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挑战。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作为学校教育基础阶段的幼儿园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幼儿园的教改活动,搭建家园合作平台,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等措施,形成多种路径共同保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建设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风骨和灵魂,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行为和精神境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到文化校园的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文化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建设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风骨和灵魂,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行为和精神境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到文化校园的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文化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存在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与繁荣的旅游市场形成价值互补。厦门非遗资源具有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高品味的特点,存在活化利用的多种路径。探索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优化厦门文旅产品结构,构建创新型文旅产业格局,实现非遗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价值叠加效应,从而,推动厦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莆仙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剧,其源起可追溯至唐代,随后不断发展,吸取了宋元明清各朝多方戏曲的优秀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的结晶,具有极大的文化意义。如今,莆仙戏在多元化文艺形式的冲击下面临着传承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将之纳入小学音乐课教学当中,使学生增强对莆仙戏的了解,培养热爱戏曲,热爱传统文化的氛围,对于保护莆仙戏,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腰鼓文化为例,在对"非遗"项目的内容与分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要素主要有:传承人与传承群体,活态存在,传承制度,人文生态环境,进而提出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途径:进入市场,建立活态传承机制;引进课堂,拓宽活态传承渠道;借助传媒,打造活态传承的新领域;全民健身,开辟活态传承新途径,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存续,其发展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越保护越保守”的现状,采用高师“介入”方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力量,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沧州音乐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播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格;规划非遗项目进课堂;增加青少年学生观摩、学习、实践非遗艺术的机会,做到普及保护与学习传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不让优秀的本土道情文化消失,找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作者对义乌道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馆藏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道情发展的方式及变化的原因,对道情现有的保护方法进行整理评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活态传承"的设想及方案,并进行探索性的实践,力求将道情的保护方式从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为"还俗于民",使传统道情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引发全社会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学校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和最重要的载体。针对当前非遗教育教学活动与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研究者以忠信花灯为例,探索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构建一体化传承模式,通过美术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广州越秀古区为例,分析老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极其在发展中的困境,探讨非遗文化对现代都市经济的回馈和在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下现代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北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铸就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北京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衰退、失传的困境,根本问题在于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因此,认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运用文化生态的理念分析其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村),同时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保持特色”的关系等,以推进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王可  西明 《教育评论》2022,(9):139-145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探索。对苏北地区调查发现,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支持不足、规范性不佳、区域内失衡等问题。政府部门应采取区域推进策略,加强组织领导、顶层设计、机制支持与指导监督,推动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出困境,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