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响乐《红玫瑰》是根据罗布人民歌《红玫瑰》进行二次再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它根据乐队现有条件,巧妙的利用配器学,将传统乐器与现代乐器、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融为一体。本文从作品分析、曲式分析、配器分析这三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法国畅销作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Frédéric Beigbeder)2009年的作品《一部法国小说》获得雷诺奖,但他的私人生活和作品风格却饱受争议,被称为法国文坛坏小子。通过他的两部主要作品的分析,能否找到争议的原因呢?他的作品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图画展览会》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于1874年根据亡友画家哈尔特曼的遗作展览会而创作的一部杰出的钢琴组曲。这部作品不但是众多钢琴家们的舞台保留曲目,也引起很多作曲家对于管弦乐形式改编的兴趣。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922年配器的管弦乐版。《杜伊勒里宫花园》是这部作品的第三首,本文试图从配器的角度出发,对音色、力度、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配器的学习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莫顿·费尔德曼的《Routine Investigations》是于1976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同年费尔德曼还作有《ElementalProcedures》及《Neither(Opera in One Act》。《Routine Investigations》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分为前后两部分,虽然短小,却充分发挥涉及了管弦乐至键盘乐很多乐器的配器。笔者以该曲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观察结构,音乐织体等手法,着重对配器技术进行研究,以学习费尔德曼的创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把斯特拉文斯基芭蕾组曲《火鸟》的配器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乐队编制、乐器使用、奏法和力度、管弦乐织体和音乐语言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使我们对该作品的配器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前奏曲《牧神午后》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8.22-1918.3.25)于1892-1894年创作的管弦乐曲,是其第一部具有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品。本文以作品的第一主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导旋律的变化"的呈示、变奏方式处理、配器等方面作理论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三弦乐四重奏》作于1927年,这部作品曾被认为是他最艰深、最难与理解的一首作品。本文将从从音列、和声、调性的建立等几个角度对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 1858-1924)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重要作品有歌剧十二部,其中以《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及《曼侬列斯·戈》等最为著名。歌剧题材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描写小市民或贫苦知识分子的遭遇。旋律优美动人,和声与配器新颖别致,人物性格刻划得深刻细致,音乐极富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9.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广大知识阶层的内心矛盾,是社会最真实写照。《弦乐小夜曲》创作于1880年,作者运用弦乐队的形式进行创作。在作曲的形式上没有改变具有交响性的创作思维。本文以"曲式结构"为线索,以"织体"与"配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力图将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的配器技术进行较为细致的解剖,进而可以清楚的认识一个音乐作品的"本质是什么"、"织体有什么特点"、"配器怎么配"、"为什么这样配"。在此过程中也分析完成了对一部音乐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落实到实际感觉的辩证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春之祭》中的节奏、和声、配器等特点,来探讨斯特拉文斯基民族主义时期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清唱剧《创世纪》是海顿晚年创作的一部大型的声乐作品。文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序曲以及一些重要的音乐片段的分析,主要从交响曲结构思维的渗透、交响性的主题发展手法以及精妙的交响性配器手法阐述了这部作品所蕴涵的交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巴赫,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他擅长使用复调来诠释作品,创作了大量的高品质乐曲。《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所创作的众多管弦乐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其中一共包含六首作品。每一首作品的配器都不同,极其灵活。这部作品完美的展现了巴赫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等方面的论述,来探究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艺术歌曲《两地曲》是我国一级作曲家朱良镇先生创作的一首著名歌曲。作者在对这首歌曲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整部作品的旋律走向、调式、配器的运用与歌词表述浑然一体,是该作品具有如此的艺术高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交响乐队"四大家族"成员的木管组与铜管组,在乐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大大的丰富乐队的音色、音乐的表现力,也给乐队的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配器大师拉威尔的《图画展览会》可谓是配器史中的经典之作,本文想通过对这部作品中的木管组及铜管组简要的分析,让读者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阿隆·科普兰的第四时期的作品以《阿帕拉契亚之春》为代表作,由于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与个人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其成为受广大听众欢迎的作品而流传久远,也证明了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在《阿帕拉契亚之春》中,科普兰通过运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把其极富有想象力的意图清晰地呈现在听众面前。本文选取五个运用打击乐器并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对谱例进行分析,以此揭示科普兰如此配器的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总谱分析是配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配器布局方法又与曲式、和声、乐曲意境等诸因素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本文就柴科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中《四小天鹅舞曲》的总谱做如下分析。我们先列出乐曲的结构图式,然后再逐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赵季平被誉为"最具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音乐体裁包括艺术歌曲、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民族管弦乐、电影、和电视剧配乐。本文将以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部作品的乐章结构、主题核心动机、配器等的分析,探索作品的创作特征及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法国艺术歌曲(Mélodie)一直是美声声乐教学曲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套曲(song cycle)是大型声乐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在统一的大标题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近些年来在欧洲各大国际声乐比赛中(如:法国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荷兰斯海尔托亨博斯国际声乐比赛等)我们都能部分或者完整地听到普朗克的声乐套曲《欢乐之歌》。但是在国内的音乐会、声乐比赛中还是很少选用这个套曲。本文结合自己在欧洲多年的留学经历,对这个套曲进行作品分析和演唱探究。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高师音乐专业开设《电脑音乐制作》课程出发,分析了“电脑音乐”对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和声、复调、曲式作品分析、作曲、配器等课程所起的作用。并由此强调该课程对学生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现实意义,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学习理念等作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朱广庆先生于1981年以传统楚文化为题材,创作了交响乐作品《九歌第一组曲》。作品在1981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直至当今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民族化交响乐的创作。通过分析这首作品中音色的选择与配器的方法,探析民族化交响乐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音色观念及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