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琴组曲《西藏素描》是崔炳元于1984年创作的一首钢琴室内乐作品。这首作品以其鲜明的情绪特征、直观的音乐形象、地域文化浓郁的艺术内涵,描画了一幅古朴大气的西藏素描图。第三乐章"卓——村民的舞蹈",作曲家力图结合藏族民间歌舞特色,表现出藏区人民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与向往。通过剖析此曲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及其演奏诠释,我们一方面可以窥视出作曲家借藏族音乐特色来抒发个人情怀的用心,另一方面也能对此类"地方性"音乐风格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荀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中"與"字例句的深入分析,归纳了其词性和用法.<荀子>中"與"字除作介词和连词外,还被用作动词、名词、副词和助词,用法比较广泛,除了有一般用法外,还有字典辞书中所没有的特殊用法,体现出了专书中词语用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刘丹 《海外英语》2013,(3X):207-208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莫比·迪克》以捕鲸船"裴廓德号"亚哈船长疯狂地向一条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报仇为主线,最后以连船带人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悲剧收场。该文从作品悲剧情节和表现出的悲剧人物的偏执自大,执迷不悟,迷信宿命以及对宗教的盲从和对金钱的盲目追求等悲剧因素入手,解析由此导致最后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音乐课程改革十几年来,课堂教学从最初的混沌走向如今的逐渐清明。身为音乐教师,最为困扰的问题仍是“如何加强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何谓有效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5.
虚词"式"在<诗经>中既具有虚词"既"的五种功能,又作为音节助词起到凑够音节的作用.<尚书>中的虚词"式"同样如此.随着语言的发展,加之先秦虚词的特点,"式"的虚词功能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6.
宋春燕 《文教资料》2008,(25):91-93
普契尼的生活时代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音乐思潮的撞击无不影响着这位歌剧大师,而"异国情调"的影响更是十分明显,笔者通过对其歌剧<蝴蝶夫人>题材、音乐语言的分析进而揭示出其"异国情调"的运用,并就其美学成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阿根廷舞曲》是一首世界级水准的、最受大家喜爱的乐曲之一。这首钢琴曲是阿根廷著名钢琴大师Alberto Ginastera(阿尔贝托·希那斯特拉)的代表作。作为当代一流的作曲家,希那斯特拉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他常常将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和声、节奏织体之中,并能够将现代作曲技法与民间音乐素材完美结合,彰显鲜明的个性特征,以赢得更多听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歌剧《图兰朵》无论在音乐、题材,还是唱词方面均渗透着不少"中国元素"。本文从音乐、题材和唱词三个方面,系统解读了"中国音乐元素"在《图兰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赵彩花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4):40-43,48
《史记》论赞是体现司马迁对"《春秋》笔法"创新的渊薮。作者通过论述口吻变换、丰富多样的修辞技巧来传达"微意"。《史记》的具体实践使古老的"《春秋》笔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叙述范式,并赋予它在时间流中生生不息的自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塞缪尔·巴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在20世纪多元化的音乐潮流之中,他始终坚持着自己传统的浪漫主义特征,创作了一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及深远意义的作品。其中钢琴组曲《漫游集》融入了丰富、多彩的当代音乐元素,具有很高的欣赏、学习价值。本文通过对钢琴组曲《漫游集》中多种当代音乐元素的运用及演奏分析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对《牧歌》的民歌特征、旋律形态、曲式结构、歌词内容等的分析,旨在对其音乐形式和审美内涵的深入探究与表达,以求能够全面发掘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对《牧歌》的民歌特征、旋律形态、曲式结构、歌词内容等的分析,旨在对其音乐形式和审美内涵的深入探究与表达,以求能够全面发掘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3.
14.
《史记》运用"《春秋》笔法",是在渊承中有创新。无论从传承方式还是"微而显"、"志而晦"或"直书其事"的书写方法看都是如此。《史记》的具体实践丰富了"《春秋》笔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审美关系的构建问题以及审美主、客体的审美把握问题.作者认为<乐记>中不仅区分了"声"、"音"、"乐"三者的概念,并将其与"物"、"心"概念相结合,分析和讨论了音乐审美主、客体的审美把握问题;此外,<乐记>还通过"物-心-声-音-乐"这一结构关系,描述了音乐审美关系的构建脉络.  相似文献   

16.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杰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借用《圣经》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原型形象来达到借古论今、阐释自己思想情感的目的。本文通过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描述来探讨其中的圣经元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这三类"词语理解",回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的问题,笔者概括为: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年轻貌美温柔善良的梅侍萍,而不是三十年后的年老色衰危险坚强的鲁侍萍.  相似文献   

18.
赵月 《文教资料》2014,(16):21-22
《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是孟京辉创作的第一个话剧剧本。剧本的艺术风格独特,融入了许多艺术元素,但最突出的是该剧中包含丰富的音乐元素。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部音乐著作。文章试从"音乐学"角度入手,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研究方法,从其句式、分段以及曲式三个方面对《诗经》的音乐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发现,《诗经》句式的最大特点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分段以三段体为主,曲式大致分为同一曲调反复、主附结构、主副歌体、联缀体四类。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重要位置,它在沿袭传统黄梅戏基本特征的同时,音乐本体又有了适当的创新,即调式使用有了延伸,音域运用进行了扩展,调高有了新的设定.这些创新虽然引起了“像与不像”之争,但在黄梅戏音乐发展道路上确实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