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出现为电子音乐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探索之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围绕基于数据驱动乐器Game-trak而创作的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Chimes at midnight的创作技法探索与分析,探讨了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2.
电子音乐的诞生至今共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电子音乐先驱——皮埃尔·舍费尔于1948年用磁带技术创作了世界第一首电子音乐作品《地铁练习曲》,这首作品是由法国电子工程师皮埃尔·舍费尔亲自在巴蒂诺勒车站录制了地铁车轮与铁轨结合位置的碰撞、汽笛、机械摩擦、环境噪音等声音。并将这些声音素材用铝箔(磁带)录音盘录制下来,并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技术处理、合成,最后创作而出的。这首作品的问世标志着电子音乐的诞生。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音乐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与突破,各种新兴的电子音乐技术层出不穷。如今,电子音乐的处理、保存早已抛弃了磁带技术,取而代之的是数字音频技术。还有更多的电子音乐创作技术如:合成器、MIDI以及计算机算法、人机交互等等都已伴随着时代诞生。其中,跨媒介、人机交互是当代电子音乐创作的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硬件系统可以协同工作以及组合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可以更容易的实现连接及相互控制,不同类型的软硬件之间可以进行标准化的信号传递。利用这些技术的发展,可以灵活、高效的构建多个软硬件平台控制下的视听结合的电子音乐。多系统跨媒介交互式电子音乐已是当代电子音乐创作的主流趋势,因其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系统、单一形式的电子音乐创作模式,提高了当代电子音乐的多样性、可行性及流畅性。通过这种技术和创作思想已创作出的大量有影响的电子音乐,此类技术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并且得到快速发展,成为电子音乐研究与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更多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对音乐的不断需求下,电子音乐近年代取得了迅猛发展,由最初单一的实验型模式转变为实验型和应用型相互交替进行的模式.电子音乐技术己成为应用型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传统乐器的使用不再是不变的定律,电子音乐带动传统音乐己成为当代人们对音乐的另一种追求.其中,电子音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功能作用在单一的传统音乐中,逐步上升为塑造音乐3D空间的重要元素.无论是音乐的表达,还是声音的设计,电子音乐作曲在整个音乐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讨论电子音乐技术在应用型音乐创作中的创作理念、配器方法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对台湾著名音乐家钟兴民先生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来探讨电子音乐技术在应用型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斯托克豪森在上世纪50年代间的4部电子音乐作品为例,梳理斯式这段时间内在创作观念上的逐次进化过程,以反映斯式的创作尝试对德国电子音乐流派乃至电子音乐后期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小夫以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声乐、器乐为依托,利用自己丰富的电子音乐技术手段,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中国民族气息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其中《诺日朗》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仔细分析作品《诺日朗》的音乐发展过程以及作品中主要的三种素材类型,来探讨电子音乐作品中核心素材的演变方式,并以此论证张小夫注重"技术性"与"可听性"、"民族性"三者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学习中对电子音乐的认识与了解,着重以混合类电子音乐为基础展开研究。"混合类"电子音乐是完全不同于"纯"电子音乐的一种电子音乐形态。其产生的最初目的是作曲家为了丰富釆样内容,不拘泥于某一类音色范畴,进而在理念与技术层面突破了"具体音乐"与"电子合成音乐"间的界限,将环境声音、人声或声学器乐等未经电子化处理的声音素材直接用于电子音乐作品中,形成异质声音元素并存的新状态。此篇论文是以volkmar klien创作的一首小提琴与电子音乐结合的混合型电子音乐作品《variations in air pressure》为例,浅析混合类电子音乐中的创作技法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下,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助于高质量民族音乐作品的问世,彰显影响力和科技感,且有助于创新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推陈出新。在全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时期,应从灵活创新民族音乐的风格、赋予民族音乐作品新的内涵和传承民族乐器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将电子音乐技术融入民族音乐创作。  相似文献   

8.
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是标志一个时代的元素之一;信息社会时代电子音乐其标志之一。中国电子音乐的创作经历了探索、创新与反思,电子音乐作曲家们意识到:如果沿着西方国家的路子发展,将永远是跟在别人的后面,方式可以是外来的、手段可以是借鉴的,但作品的内核应当体现中国的元素、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电子音乐是19世纪以来人类音乐领域的最重要创新.本文简述了电子音乐在技术和观念上的发展历史,并从技术、创作、文化、产业和教育五个方面总结和评价了电子音乐对传统音乐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
音色是音乐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电子音乐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新音色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民族吹管乐器音色随着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被作为个性音色运用其中.本文旨在从其音色本身特点出发,探讨在电子音乐创作中该音色的个性制作,最后基于不同音乐特征对音色色彩产生的影响及差异,探讨吹管乐音色在具体电子乐中音色创作规律,从而为民族吹管乐在电子音乐中更好地运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音乐作品的出现,各种意识形态体也越来越丰富。作曲家们都希望通过各种技术,各种音色的运用,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更加出色。中国电子音乐虽然起步阶段比西方国家"滞后"了约四十年,但发展快,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发展创作,更是深入。"中国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作品创作中去,使之试图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也越来越有不可小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以音乐编程进行电子音乐创作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电子音乐研究和创作中的重要形式。讨论了中国电子音乐家在音乐编程教育和创作方面的历程与进展,以四川音乐学院的“编码之夜”系列活动为分析对象,探讨电子音乐创作和作曲家培养过程中,如何将新技术与本土文化精华相结合,找寻新的电子音乐创作形式,探索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对音乐艺术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影响创作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原动力,美术创作的原动力不外乎主动和被动两种,或称有意识和无意识.主动创作的美术作品其艺术表现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被动(无意识)驱动下创造出的美术作品(被动创作作品)其艺术感染力更强烈、震撼,艺术韵味更深远、悠长,是美术创作领域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电子音乐作品《Jackdaw》中的交互作曲与采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音乐作品《Jackdaw》采用了交互与采样技术。此一手段的运用,使单一乐器演奏的作品自由变化,呈现出更多新的创作素材。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我国民族音乐要想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积极创新保持活力,而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结合电子音乐。为此,要积极结合中国民乐创作和制作电子音乐的技术,从而呈现给人们听觉盛宴,使民族音乐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而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也要积极结合我国民族音乐以获得良好发展。本文主要对电子音乐和中国民乐发展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电子音乐和中国民乐之间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子音乐经历了具体音乐、磁带音乐、电子音乐时期,发展至现在以计算机和交互式电子音乐为主的表演模式.与具体音乐、磁带音乐时期不一样,现今电子音乐发展成实际乐器演奏、舞蹈、视频、以及其他媒介元素的融合,形成一种多元化、多视角的表演模式.创作者运用计算机等多种端口编写和设计更多变化、更丰富的交互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乐器、声源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手风琴领域作曲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制约了手风琴作品的创作,其中作品创作的民族化更是影响我国手风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阐述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分析了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有利条件及发展途径;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为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提供一些富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旋律是音乐的横向音高关系,也是由多个音符通过不同的音程关系而组建的线条,旋律的核心要素——音程往往以远近距离与协和程度来分类,而电子音乐中声音素材之间是否也具备类似音程的关系?本文以《Archives GRM》电子音乐系列专辑系列中作品为例,从素材的分类、"距离"、"融合度"角度出发,探寻电子音乐中素材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的戏剧以其战斗性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而被人们所定评,其实,这只是他作品的一个侧面,作为一个大戏剧家,我们应从多角度探讨他的作品.关汉卿戏剧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故事的编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荒诞性既是他戏剧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其作品的重要个性特征.同时,荒诞性艺术手段也体现了关汉卿对舞台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把握.  相似文献   

20.
约翰·厄普代克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作品深入人心.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是对当今社会的真实反映,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性爱主题也是他的作品中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历来惹人非议.本文从性爱主题入手,挖掘出其创作中鲜为人知的一面--双性视角,并分析了其表现方式,探讨了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