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莲花山花儿会是甘肃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花儿"传承和保护的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如期举行。花儿会由莲花山、王家沟门、紫松山、足古川、枉子沟门、萨巴寺、戚家庵、斜角滩等花儿会场。具有四个基本点:一是惊人的即兴创作速度;二是严格的演唱韵律;三是浓郁的乡土语言以及深邃的兴比含意。  相似文献   

2.
莲花山花儿会是甘肃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花儿"传承和保护的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如期举行。花儿会由莲花山、王家沟门、紫松山、足古川、枉子沟门、萨巴寺、戚家庵、斜角滩等花儿会场。具有四个基本点:一是惊人的即兴创作速度;二是严格的演唱韵律;三是浓郁的乡土语言以及深邃的兴比含意。  相似文献   

3.
从研究文化传播意义的角度出发,分析甘肃"花儿"传播的内在机理以及"花儿"传承中主要面临的问题,以花儿"申遗"成功后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花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重点探讨了甘肃"花儿"未来发展的策略,对甘肃发展文化强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花儿"作为西北民歌的一种,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近年来,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也加剧了"花儿"传承的窘迫境遇。论文将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山"花儿"的艺术价值,将莲花山"花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下去,同时提升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并探寻"花儿"在当代的传承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辨析了"文化产业""非遗保护""花儿传承"几个领域内的若干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了各自的领域与界限,指出了其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花儿产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从花儿产业化的历程与现状角度分析了制约花儿产业发展的客观因素。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论证产业化是花儿这种民间艺术生存的必由之路。进而认为产业化路径与保护、传承、发展理念的全面融合,是数字媒介时代花儿产业的一个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花儿”又称“少年”,是甘肃、青海、宁夏的回、土、撒拉、东乡和保安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以歌唱爱情为主。甘肃花儿(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具有荡人心魄的艺术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一年一度的花儿会成为各族人们传统的艺术狂欢节,是甘肃一大民俗景观,以松呜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最负盛名。  相似文献   

7.
莲花山花儿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曲调,主要起源于吐蕃地区,受到吐蕃文化的重要影响.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沉淀,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曲调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形态特征,成为传唱在洮河中、上游地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群众中的一种汉族山歌.本文从当前的文化传承主流情况下对莲花山花儿的音乐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探究,将其特征主要归纳为:地域性;独特性;情感性和娱乐性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莲花山花儿会是花儿表演的艺术场,是自然环境与乡间情怀、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政治等力量相互交织而成的文化场,也是倾听、解读、研究花儿事象的第一现场。在日益物化的社会背景下,花儿会的声音表现出对娱乐性、现代性的呼应,花儿的原生意味在减弱,花儿的自生能力在退化,歌手心灵的自我放逐也有收束成社会性格的取向;花儿会的功能,也由"口头对话"的原生展演逐渐异化为物质"狂欢"的场所。这是乡村文化被物化侵蚀后的被动选择,是对乡村社会的疏离与逃离,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衷的偏离。  相似文献   

9.
在"花儿"流传区域建立"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对"花儿"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渊源、代表性传承人、民俗事相及相关文化因素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研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与发展,同新农村建设及文化旅游完美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花儿"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保证区域内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区域内的文化形态,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得到整体性的保护,达到文化多样性的保存。  相似文献   

10.
在"花儿"流传区域建立"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对"花儿"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渊源、代表性传承人、民俗事相及相关文化因素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研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与发展,同新农村建设及文化旅游完美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花儿"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保证区域内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区域内的文化形态,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得到整体性的保护,达到文化多样性的保存。  相似文献   

11.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民歌.2006年以来,"花儿"相继被列入我国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应对"花儿"失传的危机,应将"花儿"引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任何艺术都值根于民族民间的土壤。生长在西北大地上的“花儿”曾像明珠一样璀璨。不少诗人学者不辞艰辛采风,著书。笔者先后两次采撷了代表洮岷花儿体系的莲花山花儿,确立了“花儿”因莲花山而得名的理论依据;其美学价值不仅是音乐,更主要的在于文学(歌词)。但是,在现代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花儿”也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受到冲击,故引起了笔者深深地忧思。  相似文献   

13.
串班长是花儿会的核心人物之一,是花儿的词作者,是花儿得以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人物。故笔者以莲花山花儿优秀串班长米兆仁为例,对优秀串班长之基础、要求和风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为什么要保护串班长提出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西北民歌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民歌中的奇葩,是西北人民的精神家园之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花儿这种民歌艺术的保护和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花儿听懂花儿,使其能够传承下去,焕发生机,花儿的创新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也是传承和发展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15.
花儿,是西北地区独有的民歌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民歌关系密切。宁夏山花儿是西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宁夏"山花儿"的传承及对人智力与非智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乐婵 《考试周刊》2011,(82):40-41
回族花儿是自唐代始陆续由亚洲诸伊斯兰国家迁徙落籍西北一带的回族同胞传承发展的一种通称为花儿的山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多为表现爱情传递的情歌及描写回族人民的现实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回族花儿的传承,只能顺应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潮流,所以近年来回族花儿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不断转型。本文主要从回族花儿传播与发展角度对回族花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引起更多读者对回族花儿音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疆焉耆花儿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新疆焉耆花儿的基本内容、新疆焉耆花儿的主要特点、焉耆花儿的重要价值、焉耆花儿的传承情况、焉耆花儿的濒危情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焉耆花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花儿"是在甘肃临夏地区回、汉、藏、东乡族等十多个民族中最为盛行的、保留着多民族民俗与古老乡村文明清晰轨迹的艺术表现形式,东乡族"花儿"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从当前流传的"花儿"内容和形式来看,东乡族"花儿"保留着古老文化中的原汁原味,与周边地区的"花儿"共同演绎出西北悠久历史文化的生命力,以马金山为代表的东乡族"花儿"歌手们传承祖辈的传统,用自己的声音让西北固有的历史文化跌宕起伏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的大山之中,唱响了黄河流域民俗与民风的壮歌。  相似文献   

19.
"花儿"是在甘肃临夏地区回、汉、藏、东乡族等十多个民族中最为盛行的、保留着多民族民俗与古老乡村文明清晰轨迹的艺术表现形式,东乡族"花儿"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从当前流传的"花儿"内容和形式来看,东乡族"花儿"保留着古老文化中的原汁原味,与周边地区的"花儿"共同演绎出西北悠久历史文化的生命力,以马金山为代表的东乡族"花儿"歌手们传承祖辈的传统,用自己的声音让西北固有的历史文化跌宕起伏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的大山之中,唱响了黄河流域民俗与民风的壮歌。  相似文献   

20.
花儿基本上是依靠口授心记的方式传承,几百年来形成了一套内在的创造演唱机制。正是凭借着这种口头传承机制,使这种非物质文化及其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得以继承和发扬。搜集、录制、整理花儿语料,建立西北花儿语音语料库管理系统,能使深受汉、回、藏、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及蒙古等民族群众喜爱的花儿永久而系统地保存下来,方便国内外花儿学习者、研究者进行大规模语音资料的查询、检索和统计。该系统为花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弘扬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和传承花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