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四人邦”禁锢达十年之久的歌午剧《刘三姐》,以及根据这一剧本改编的电影《刘三姐》重新上演和放映了。剧场和影院内场场座无虚席,街头巷尾,人人都哼着《刘三姐》的山歌。真是雨打梨花色愈洁,雪压梅花香更浓。《刘三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不仅因为它在午台上艺术地再现了壮族人民理想的化身歌仙刘三姐的形象,受到人民热爱,同时还因为剧中融汇了大量优美动听、扣人心弦的民歌,一次听过,真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了解《唱山歌》是壮族民歌以及有关刘三姐的传说故事。2.能基本正确而流畅地演唱《唱山歌》。3.通过学习、欣赏《刘三姐》插曲,编唱《对歌》,从优秀的民歌中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创编歌词、对唱山歌。教具准备1.电影彩调剧《刘三姐》  相似文献   

3.
徐森 《高中生》2012,(28):10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咧,不怕滩险弯又多、弯又多。"这首歌当年红透了大江南北,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总是能勾起几代人年轻时的美好回忆,想到《刘三姐》,想起广西秀丽的山水……《刘三姐》取材于广西民间故事。刘三姐的传说流  相似文献   

4.
广西在历史上被誉为”歌海”.在这烟波浩渺的“歌海”中,七言民歌是最主要的形式,而且也是最受人们欣尝的形式.歌仙刘三姐所唱的山歌,绝大部分都是七言的.歌剧《刘三姐》中那些清新优美的七言民歌,至今还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拍手叫绝.七言民歌为何会有如此蓬勃的生机,致使在民间被大量创作出来并得以广泛  相似文献   

5.
设计意图《什么结子高又高》这首歌选自《刘三姐》选曲,是广西壮族的山歌,曲调优美、琅琅上口,其问答式的山歌对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供幼儿创作新歌词,培养幼儿善于思考,并勇于接受挑战,互动合作的空间很大。让幼儿尝试自己填词,尝试自己将猜谜匹配到已经熟悉的歌曲旋律之中,深受孩子的喜爱,孩子们唱着属于自己的山歌,体验和分享着成功与合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力维度。其实作为壮民族文化代表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其生命力与流传至今且经久不息的真正原因,都可从空间这一维度得到解读。  相似文献   

7.
刘三姐山歌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其不仅在我国范围内得到了很好传承和发扬,同时在海外也声名远播,尤其是在以"一带一路"沿线为主体的相关国家,刘山姐山歌文化深受喜爱和追捧,成为了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我国同相关国家的交流的紧密性提升。基于本文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的翻译和传播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当前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播的情况,提出了促进其传播的几条措施,以此作为对研究我国刘三姐山歌文化人士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三姐山歌文化可以加强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合作,增进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要重视刘三姐山歌翻译,更好的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发展。  相似文献   

9.
历代民歌中,均有多种表现手法运用其中,因其使用得贴切与普遍,有些已成为某种歌体的标志,如《诗经》之比兴,六朝民歌之双关等等,《挂枝儿》、《山歌》中亦是如此。比兴、重叠、双关等多重表现手法的运用,极大增强了《挂枝儿》与《山歌》的表现力,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民歌史中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0.
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必须着眼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途径可通过舞台创作表演,推出精品,创建品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策划、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音乐剧《心中的刘三姐》,立足于教学改革和品牌建设,传承与发扬刘三姐文化传统,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刘三姐文化新品牌,取得了艺术教育改革和文化艺术品牌建设的双成效。  相似文献   

11.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冲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三姐》从再现民族反抗精神、再塑机智人物形象及定位歌圩偶像展现善歌民族三方面继承并创新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形象;以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的巧用及塑造生动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民歌的表现艺术;又荟萃多种喜剧手法及众家传统戏剧艺术实现了以喜剧抒情形式表现严酷阶级斗争的艺术创新。《刘三姐》的艺术与创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广西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因此也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其艺术风格独特、旋律优美、题材广泛,意境含蓄、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形象鲜明、韵脚整齐。文章浅析了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旨在让更多人能清楚地了解客家山歌,并促进客家山歌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更多的专家学者能进一步探究博白客家山歌这一瑰丽的民间音乐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龙岩山歌是生活在龙岩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民歌,用当地方言龙岩话传唱。它继承《诗经》、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三姐文化萌发于唐末"依歌择配"歌圩风俗;清朝之前700年,刘三姐被奉为歌祖意象和歌圩代码,民众立庙,皇帝赐名;清朝、民国400年,"刘三姐"遍及两广,名列志书,演绎为多功能佑护神;建国至"文革"30年,戏剧、电影《刘三姐》震撼中外,是时代政治载体、民族艺术奇葩;改革开放30年,刘三姐品牌成为多元经济、文化的载体。实现...  相似文献   

16.
刘三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从彩调《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印象.刘三姐》到正在开拍的音乐电视剧《刘三姐》,它正借助大众文化的羽翼发展壮大。以刘三姐文化的发展变迁为例,阐释了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视域中中国民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分析了民族文化如何借助大众文化发展壮大,并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蚂拐舞以蚂拐作为图腾崇拜,举行隆重祭祀行为的活动仅在广西出现。而人们对壮族舞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刘三姐的印象中,山歌甚于舞蹈,这种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正在慢慢消亡退色。为此,本文通过蚂拐舞的形成原因、舞蹈丰富内涵的研究,提出蚂拐舞是典型的壮族祭祀舞蹈表现形式;并从蚂拐舞的动律风格特征探究其训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蚂拐舞以蚂拐作为图腾崇拜,举行隆重祭祀行为的活动仅在广西出现.而人们对壮族舞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刘三姐的印象中,山歌甚于舞蹈,这种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正在慢慢消亡退色.为此,本文通过蚂拐舞的形成原因、舞蹈丰富内涵的研究,提出蚂拐舞是典型的壮族祭祀舞蹈表现形式;并从蚂拐舞的动律风格特征探究其训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们至今仍然喜爱老电影《刘三姐》,是因为它切合了当下的审美需求。《刘三姐》与当今受众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有:事件的正义性和行为的道德感;生活的亲近感和环境的灵性美;人物的亲和力和形象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20.
潘九娘是梅山山歌中唯一有名有姓的女子,潘九娘的故事在梅山地区广为流传.《杨益与潘九娘》是梅山山歌发展成熟后的一首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梅山文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由它可以窥见梅山文艺,特别是梅山山歌变化发展的脉络.从梅山山歌《杨益与潘九娘》中的潘九娘形象,可以探视出梅山女性的情感特征、人文习俗与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文化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